什么是开放性骨折处理
开放性骨折处理指针对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所采取的系列医疗措施,目的是预防感染等。一般流程为现场急救,包括止血、伤口包扎、固定及迅速转运;医院治疗则有清创、骨折固定、伤口闭合、抗感染治疗与支持治疗。不同人群处理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选对骨骼生长影响小的固定方式,注意抗生素使用;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愈合慢,要考虑骨骼承载及基础疾病,加强护理与功能锻炼;孕妇要考虑对胎儿影响,减少用药与辐射;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防感染,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评估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并监测生命体征。
一、开放性骨折处理的定义
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处理是指针对此类骨折所采取的一系列医疗措施,目的在于预防感染、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二、开放性骨折处理的一般流程
1.现场急救
止血:开放性骨折常伴有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等覆盖伤口,施加适当压力。若出血严重,在靠近心脏一端的关节上方使用止血带,但需注意记录时间,每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伤口包扎: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减少伤口污染。若现场无无菌敷料,可用清洁布料代替。
固定:利用木板、树枝等硬物对骨折肢体进行简单固定,以减轻疼痛并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
迅速转运:尽快将患者送往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2.医院治疗
清创:这是开放性骨折处理的关键步骤。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彻底清创,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失活组织,降低感染风险。清创时间越早,感染几率越低。
骨折固定: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常见的有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等)。外固定支架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骨折或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的情况,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内固定则适用于骨折复位要求较高、稳定性较好的情况。
伤口闭合:清创后,若伤口污染较轻、软组织条件良好,可一期闭合伤口;若污染严重或软组织损伤重,可采用延迟闭合或二期闭合。
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在伤后尽早开始使用,根据伤口污染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三、不同人群开放性骨折处理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较快,但塑形能力强。在固定时要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小的方式,避免损伤骺板影响骨骼发育。对于一些轻微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但要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和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种类,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后愈合较慢。在固定时要考虑骨骼的承载能力,避免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增加感染风险。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骨折。
3.孕妇
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做好腹部防护,减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行动不便,术后护理要更加细致,保证孕妇的舒适度,同时鼓励其适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安全性。
4.有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感染风险高。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伤口监测,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止血药物或进行手术时,要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避免诱发心血管事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