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小儿脑瘫的症状
小儿脑瘫早期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及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落后指其较正常小儿在相应月龄无法完成如抬头、翻身、独坐等动作;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肢体僵硬,关节活动阻力大)和降低(肢体松软,活动度大);姿势异常体现在俯卧位、仰卧位、坐位时姿势与正常小儿不同;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及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家长对有早产等高危因素孩子需密切关注,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早诊治对改善预后重要,日常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训练动作轻柔,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一、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患儿在早期常表现出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正常小儿在不同月龄会达到相应的运动发育里程碑,而脑瘫患儿往往落后。如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较稳,4个月时能主动翻身,6个月时能独坐,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无法完成这些动作。这主要是因为脑部受损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调节,使得肌肉力量、肌张力及运动协调性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运动发育延迟。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患儿肢体僵硬,活动时阻力较大。比如给患儿穿衣服时,会感觉其上肢难以伸直,下肢不易分开。在关节被动活动时,可感到明显的抵抗,如同折刀样或铅管样的阻力。以踝关节为例,正常情况下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较大,而肌张力增高时,背屈受限,这种情况可能影响患儿日后站立和行走的姿势。
2.肌张力降低:患儿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如同“面条”一样,活动度较大。抱患儿时会感觉其身体不能挺直,头部也难以保持直立,常左右摇晃。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兴奋性调节,使得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张力。
三、姿势异常
1.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俯卧位时,会用双上肢支撑抬起胸部,头部也能抬起。但脑瘫患儿在俯卧位时,可能会出现头部不能抬起,双上肢不能支撑,整个身体紧贴床面,或者一侧上肢能支撑,另一侧不能,导致身体不对称的情况。这是因为患儿肌肉力量不均衡以及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差。
2.仰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仰卧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患儿仰卧时,可能会出现双下肢过度伸直,两上肢屈曲,手握拳,头转向一侧等姿势。这是由于肌张力异常及神经系统对姿势调控障碍所导致。
3.坐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6个月左右能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脑瘫患儿在坐位时,可能无法保持平衡,左右摇晃,或者呈前倾、后倾姿势,不能稳定地坐在椅子上,这同样是因为其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缺陷。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小儿出生时会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正常小儿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觅食反射在47个月消失。而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甚至在1岁后仍然存在。例如,正常情况下,4个月后小儿的握持反射应逐渐减弱,如果此时患儿仍持续存在较强的握持反射,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小儿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坐位平衡反射、立位平衡反射等。当小儿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时,会通过调整肢体姿势来保持平衡。而脑瘫患儿这些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根本不出现,比如将坐位的患儿向一侧轻推,正常小儿会伸出手臂向侧方支撑以保持平衡,而脑瘫患儿可能无此反应,这增加了其摔倒受伤的风险。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脑瘫,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尤其是有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孩子,更需警惕。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孩子的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孩子受伤。同时,家长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为孩子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