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得了肌腱炎
肌腱炎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活动时加剧、休息缓解,不同部位动作引发疼痛不同)、肿胀(炎症致局部充血水肿)、僵硬(晨起或休息后活动受限)、运动障碍(因疼痛等影响肢体功能);体征检查有压痛(按压受累肌腱有痛感)、摩擦感或摩擦音(活动关节时可感知);辅助检查有超声(显示肌腱形态结构等)和MRI(更详细显示病变)。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身体发育阶段,家长应关注异常,诊断选辐射小检查,优先保守治疗;老年人有基础问题恢复慢,活动要适度,诊断治疗兼顾整体状况和基础病;运动员及体力劳动者使用肌腱频率强度大,要注重热身拉伸,出现症状及时停高强度活动,医生依职业特点制定康复方案。
一、症状表现
1.疼痛:这是肌腱炎最常见症状。疼痛通常在受累肌腱部位出现,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能缓解。例如,手腕部肌腱炎在手腕屈伸、抓握动作时,疼痛明显,像打字、拧毛巾等日常动作都可能引发或加重疼痛;肩部肌腱炎则在手臂上举、外展等动作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重者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与睡眠。
2.肿胀: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出现肿胀现象。以跟腱炎为例,跟腱周围可出现明显肿胀,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肿胀部位与正常组织的差异,且肿胀部位皮肤可能有发热感。
3.僵硬:晨起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受累关节或部位会感觉僵硬,活动受限。比如手指肌腱炎,早上醒来时手指可能难以弯曲或伸直,需活动一段时间后,僵硬感才会逐渐减轻。
4.运动障碍:由于疼痛、肿胀和僵硬,会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如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一种常见的肌腱炎),患者在进行前臂旋转、伸腕等动作时,会因疼痛而无法正常完成,严重影响握力和手臂的正常活动。
二、体征检查
1.压痛:医生通过按压受累肌腱及其周围组织,患者会出现明显压痛。例如检查髌腱炎时,医生按压髌腱附着在髌骨和胫骨结节处,患者会有疼痛反应,压痛部位可提示肌腱炎的具体位置。
2.摩擦感或摩擦音:在活动受累关节时,有时能感觉到或听到肌腱与周围组织之间产生的摩擦感或摩擦音。如腱鞘炎患者,在手指屈伸过程中,可感觉到肌腱滑动时的“咯噔”感,类似握雪感,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肌腱与腱鞘之间摩擦增加所致。
三、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肌腱的形态、结构以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可观察到肌腱是否增厚、有无撕裂、腱鞘内有无积液等。例如,在诊断肩袖肌腱炎时,超声可发现肩袖肌腱的肿胀、回声改变等异常,对肌腱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详细地显示肌腱、肌肉、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对于一些隐匿性的肌腱损伤或炎症,MRI的敏感度更高。如腕部的尺侧腕伸肌腱炎,MRI可清晰显示肌腱的炎症范围、程度以及是否累及周围结构,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腱相对成人更脆弱。若怀疑儿童患有肌腱炎,家长需格外关注孩子日常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减少某部位肢体活动,或活动时出现哭闹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应仔细观察。诊断时,医生会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较小的检查方式,如超声检查。治疗上,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等,避免过早使用药物,以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关节退变等基础问题,肌腱炎发生后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日常活动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肌腱损伤。若出现疑似肌腱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治疗时,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与其他基础病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同时,康复训练要根据老年人身体耐受程度进行调整,确保安全有效。
3.运动员及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由于日常活动对肌腱的使用频率高、强度大,更容易发生肌腱炎。应注重日常的热身和拉伸运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肌腱过度疲劳。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停止高强度活动,避免病情加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其职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帮助其在恢复健康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恢复运动或工作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