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涎腺肿瘤症状包括局部与全身症状,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局部症状常见为肿块,良性多质地软、边界清、活动好,恶性则相反;疼痛在良性少见,恶性常见;腮腺恶性肿瘤侵犯面神经可致面瘫;小涎腺肿瘤表现为口腔黏膜下肿块伴破溃糜烂;还可能有涎腺导管阻塞及涎液性状改变。全身症状早期不明显,晚期或转移时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以及转移部位相应症状。儿童涎腺肿瘤虽少见但恶性比例高,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老年人身体机能差,治疗要综合评估,术后护理需细致;孕妇患此病诊断治疗面临挑战,要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式,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及用药。
一、局部症状
1.肿块:这是涎腺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绿豆大小,大的可能占据整个腮腺区。肿块质地可软可硬,良性肿瘤质地通常较软,边界清晰,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质地偏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时还会与周围组织粘连。例如,多形性腺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度良好;而腺样囊性癌的肿块多较硬,边界不清,常侵犯神经引起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2.疼痛:良性肿瘤一般较少出现疼痛,但当肿瘤生长迅速,压迫周围组织或神经时,也可能产生疼痛。恶性肿瘤疼痛症状相对常见,尤其是腺样囊性癌,常早期出现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刺痛,且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重。这是因为恶性肿瘤容易侵犯神经,导致神经损伤和炎症,从而引起疼痛。
3.面瘫:面神经穿过腮腺,当腮腺的恶性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导致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不能皱眉、闭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例如,黏液表皮样癌若侵犯面神经,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面瘫的出现往往提示肿瘤已侵犯神经,预后相对较差。
4.口腔黏膜异常:发生于小涎腺的肿瘤,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下的肿块,有时可见黏膜表面破溃、糜烂。例如,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可在黏膜下形成质地较硬的肿块,表面黏膜可出现溃疡,患者可能伴有疼痛,影响进食和说话。
5.涎腺导管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如进食时腺体肿大、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这是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涎腺导管,导致唾液排出不畅。例如,沃辛瘤有时可压迫腮腺导管,引起类似症状。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涎液性状改变,如涎液变稠、带血等,若肿瘤侵犯血管,血液混入涎液中,就会出现涎液带血的情况。
二、全身症状
一般早期涎腺肿瘤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当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或病情进展到晚期,影响患者营养摄入、代谢等情况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患者因局部症状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所致。此外,若肿瘤转移至肺部,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肺部症状;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涎腺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恶性肿瘤的比例相对较高。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口腔及面部情况,如发现孩子面部不对称、口腔内有肿物、进食时哭闹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及后续治疗可能对其面部发育和功能产生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应综合考虑肿瘤的性质、部位以及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对于腮腺区的肿瘤,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面神经,避免影响孩子面部表情功能的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涎腺肿瘤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治疗方面,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其他综合治疗方法。同时,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护理需更加细致,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加强营养支持,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涎腺肿瘤较为罕见,但由于孕期身体的特殊性,诊断和治疗都面临挑战。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等。治疗方面,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谨慎权衡,一般建议在孕中期(1327周)进行相对安全的手术,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同时,孕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