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可从病因、症状、季节三方面辨别。病因上,病毒感染多因接触病毒污染物品或感染者,症状以鼻塞等为主,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常在免疫力下降时发生,有扁桃体红肿等,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支原体感染通过飞沫传播,咳嗽为刺激性干咳,血清支原体抗体可辅助诊断。症状上,普通感冒症状轻,以鼻部症状为主,有自限性;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头痛等明显;胃肠型感冒除感冒症状外,还有胃肠道症状。季节上,春季多普通和流感;夏季易因温差、饮食不洁致胃肠型感冒;秋季因气候干燥易患普通和流感;冬季因气候寒冷、通风差等,多普通和流感。若小儿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类型感冒治疗有别,用药需谨慎,有过敏史或基础疾病的小儿更要留意。
一、从病因辨别
1.病毒感染:小儿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当小儿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后,易感染发病。病毒感染引发的感冒症状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咳嗽等。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例如鼻病毒感染,一般起病较急,初期症状以鼻部不适为主,后续咳嗽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2.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多在小儿免疫力下降时乘虚而入,如受凉、过度疲劳后。症状除了发热、咳嗽外,还可能出现扁桃体红肿、化脓,咽喉疼痛明显,甚至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例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感冒,扁桃体炎症状较为突出,发热可能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
3.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生,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症状相对特殊,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发热,热型不定,体温在38℃左右居多,少数可达3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稍高或偏低,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发病后23周抗体滴度会升高。
二、从症状辨别
1.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鼻部症状为主,如流清涕、鼻塞,可伴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精神状态通常较好,饮食、睡眠影响不大。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一般57天可自行恢复。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可迅速达到3940℃,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明显全身不适症状,而鼻部症状相对较轻。小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病情进展可能比普通感冒快,容易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3.胃肠型感冒:除了有感冒的常见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外,还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多由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小儿可能因频繁呕吐、腹泻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精神差等。
三、从季节辨别
1.春季:气温变化大,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且各种病原体开始活跃繁殖。此时小儿感冒以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居多。春季风大,小儿易因着凉引发感冒,且流感病毒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传播,所以需注意预防。
2.夏季:天气炎热,小儿常待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同时,夏季食物易变质,小儿若饮食不洁,易引发胃肠型感冒。此外,夏季蚊虫较多,一些病毒可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3.秋季: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水分易流失,防御功能下降。小儿易因呼吸道感染引发感冒,同样以普通感冒和流感较为常见。秋季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手足口病等,这些疾病初期症状可能与感冒相似,需仔细辨别。
4.冬季:气温寒冷,室内通风相对较差,空气不流通,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密闭空间内传播。小儿冬季感冒以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为主,由于天气寒冷,小儿户外活动减少,接触阳光不足,维生素D合成减少,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力,增加感冒几率。
温馨提示:小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辨别感冒类型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小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频繁呕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不同类型感冒治疗方式有差异,自行用药可能不对症,尤其是低龄儿童,药物代谢能力弱,更要谨慎用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有过敏史、基础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小儿,感冒后可能加重原有病情,家长需格外留意,严格遵医嘱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