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炎的病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病因包括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化学因素,像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及酒精等对胃黏膜的损伤;物理因素,涵盖过冷过热食物饮料的温度刺激以及粗糙食物、胃内异物等的机械损伤;其他因素,有严重应激引发胃黏膜屏障受损和自身免疫错误攻击胃黏膜。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胃黏膜脆弱,喂养和用药需谨慎;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应避免不良饮食和伤胃药物;孕妇用药遵医嘱,规律饮食防感染;有胃肠道病史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规避诱发因素。
一、生物因素
1.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通过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周围胃酸,利于自身生长。同时,其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空泡毒素等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据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相当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炎症状。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若随食物进入胃内且大量繁殖,也可直接侵袭胃黏膜,导致急性炎症。
2.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感染人体后,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胃部,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3.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某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可寄生于胃肠道,干扰胃肠道正常功能,累及胃黏膜引发炎症。此外,真菌等病原体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造成胃黏膜的急性炎症。
二、化学因素
1.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导致急性胃炎的药物类型。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重要保护作用,可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等。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后,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易引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作用,引起急性胃炎。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等,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胃黏膜炎症。
2.酒精: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腔内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长期或大量饮酒,这种损伤更为明显。不同个体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一般来说,饮酒量越大、频率越高,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越高。
三、物理因素
1.温度: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及饮料刺激胃黏膜,可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或扩张,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正常代谢,从而引发急性胃炎。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冰淇淋等冰冷食物,或饮用过热的茶水、咖啡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2.机械损伤:粗糙食物如未经充分咀嚼的坚果、粗纤维蔬菜等,在胃内蠕动过程中,可能机械性摩擦损伤胃黏膜。此外,胃内异物、胃石症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导致急性炎症。
四、其他因素
1.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可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屏障受损。同时,应激状态下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炎。这种情况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2.自身免疫:少数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血液中常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破坏胃黏膜壁细胞,影响胃酸和内因子分泌,进而引发胃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胃黏膜相对较脆弱,更易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给儿童食用过冷、过热、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儿童用药需谨慎,家长应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儿童出现疑似急性胃炎症状,如腹痛、呕吐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饮酒及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若因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应定期检查胃肠道情况,必要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3.孕妇: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任何药物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期饮食要规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以防感染病原体引发急性胃炎。若孕期出现胃部不适,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有胃肠道病史人群:本身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胃黏膜已有一定损伤,更易发生急性胃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饮食和用药建议,尽量避免接触上述诱发因素,降低急性胃炎发作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