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撕脱性骨折怎么治疗
外踝撕脱性骨折治疗原则是恢复关节面平整、促进愈合、预防并发症及恢复踝关节功能,治疗方法依多种因素而定。非手术治疗含手法复位(用于移位不明显情况)、固定(石膏固定适用多数情况,支具固定适用于稳定性好或对石膏过敏者)及药物辅助治疗。手术治疗针对骨折块大、移位明显或伴严重损伤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术。康复治疗分早中后三期,早期做脚趾屈伸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拆除固定后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开展负重与平衡功能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选创伤小方法,家长需密切观察;老年人要注意固定稳定性、药物选择及康复循序渐进;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与检查,注意固定舒适度及康复安全性。
一、治疗原则
外踝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尽可能恢复踝关节的功能。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活动水平及受伤肢体的功能需求等因素。
二、非手术治疗
1.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医生通过手法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此方法需专业医生操作,借助X线等影像学手段确保复位效果。例如,对于儿童外踝撕脱性骨折,因其骨骼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若骨折移位不大,手法复位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2.固定:复位后需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愈合。常见固定方式有以下几种。
石膏固定:使用石膏绷带对受伤的踝关节进行包裹固定。优点是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大多数外踝撕脱性骨折。固定时需注意松紧度适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具体时长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判断。例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固定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支具固定:具有佩戴方便、可随时调整的优点。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或对石膏过敏的患者。同样需注意正确佩戴,保证固定效果。例如,运动员因对伤后肢体活动灵活性有一定要求,支具固定可能更适合他们在康复早期保持一定的日常活动能力。
3.药物治疗:可使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辅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一些中成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折愈合。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若骨折块较大,移位明显,影响关节稳定性,或伴有其他严重损伤,如韧带断裂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对于年轻且运动需求较高的患者,为避免后期因关节不稳定影响运动功能,即使骨折块移位不十分严重,也可能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块准确复位后,使用螺钉、钢板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方法能有效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骨折的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术:借助关节镜技术,可在较小的创伤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并非所有外踝撕脱性骨折都适用。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固定期间,可进行脚趾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例如,对于久坐或久卧生活方式的患者,更应重视早期康复训练,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2.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度训练。可借助器械或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活动范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
3.后期康复:进行负重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如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平衡训练可通过站立在平衡垫或进行单腿站立等方式进行。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生长发育快,塑形能力强,但骨骼结构相对薄弱。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如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在固定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肢体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影响肢体发育。同时,要监督孩子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骨折移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意固定的稳定性,防止二次损伤。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需谨慎选择药物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治疗应避免使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和检查手段。非手术治疗时,固定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孕妇的舒适度,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不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活动,如在医生允许下短距离慢走等,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