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男性尖锐湿疣
男性尖锐湿疣是由HPV感染引发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接触感染。病因与病毒感染、免疫因素等有关,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周等部位,初期为淡红色小丘疹,后可呈多种形态。诊断依靠临床观察、醋酸白试验及实验室检查如组织病理、核酸检测等。治疗包括去除疣体(物理、手术等方法)及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预防需安全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及接种疫苗。免疫力低下、老年及有性病史等特殊人群治疗和预防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男性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HPV有多种亚型,其中低危型HPV6和HPV11是导致男性尖锐湿疣最常见的亚型。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其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疣体。
2.免疫因素:个体的免疫状态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容易感染HPV且疣体难以消退。
3.性接触传播:这是男性尖锐湿疣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与感染HPV的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
4.间接接触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内裤、浴巾、浴盆等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男性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如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系带、尿道口、肛周等部位。同性恋者还可发生于肛管、直肠内。
2.疣体形态:初期多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之后疣体逐渐增大、增多,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或蕈样外观,表面凹凸不平,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部分患者疣体较大时可引起局部异物感、疼痛、瘙痒等症状。
四、诊断
1.临床诊断: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典型的疣体形态、好发部位等,结合患者的性接触史,可做出初步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疣体,可借助醋酸白试验辅助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疣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延长,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出现空泡化细胞,这是尖锐湿疣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病变组织或分泌物中的HPV核酸,可确定HPV的型别,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五、治疗
1.去除疣体:
物理治疗:
冷冻治疗:利用液氮的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优点是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适用于疣体较小、数目较少的患者。
激光治疗:常用二氧化碳激光,通过高温烧灼疣体,使其气化。可精确去除疣体,止血效果好,适用于疣体较大或疣体分布较为集中的情况。
电灼治疗: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疣体组织凝固、碳化而去除。适合疣体较小且数量不多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疣体较大,其他治疗方法难以去除的情况,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会留下瘢痕。
2.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
外用药物:如咪喹莫特乳膏,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有助于清除疣体及预防复发。
全身用药:对于疣体较大、多发或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增强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尖锐湿疣。
六、预防
1.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HPV感染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预防。避免不洁性行为,保持单一性伴侣,有助于减少感染机会。
2.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保持外生殖器及肛周清洁干燥。
3.疫苗接种:目前HPV疫苗已广泛应用,虽然主要用于预防女性宫颈癌,但男性接种也可预防HPV相关疾病,包括尖锐湿疣,建议符合接种条件者尽早接种。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免疫力低下男性: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差,感染HPV后疣体更易发生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此类人群在积极治疗尖锐湿疣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免疫抑制剂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2.老年男性:老年男性身体机能下降,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优先选择对身体损伤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冷冻治疗或外用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有性病史男性:既往有性病史的男性再次感染HPV的风险相对较高。此类患者应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在治疗尖锐湿疣时,要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治愈后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