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学因素是重要基础,包括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则起到了诱发或加重病情的作用,如应激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社会环境等。
狂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以及幻觉、妄想、冲动等精神病性症状。那么,引起狂躁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孪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同病率较正常人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2)神经生化因素: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降低与躁狂发作有关。
(3)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研究表明,躁狂发作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抑郁发作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异常。
(4)神经电生理变化:抑郁发作患者存在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延长,躁狂发作患者存在P300波幅降低或缺失。
2.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是狂躁症常见的诱发因素。
(2)人格特征:环性心境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等人格特征的人易发生狂躁症。
(3)社会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情绪紧张、焦虑,增加患狂躁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狂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是狂躁症发生的重要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则起到了诱发或加重病情的作用。对于狂躁症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家人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