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0-30岁最多见,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还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肠外表现,根据临床过程和病变程度,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暴发型。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常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可为软便,重者可为水样便。
2.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腹部不适,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全身症状: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多为活动期表现,有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5.体征:轻者左下腹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6.肠外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7.临床类型:根据临床过程和病变程度,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暴发型。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
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者。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患者。
4.生物制剂: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生物制剂主要为抗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持续恶化者。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并发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心理调节等,以促进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