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症状
胃出血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胃出血症状主要有呕血(出血快量大时为鲜红色、混凝血块,在胃内停留后呈咖啡色或棕褐色)、黑便(出血量达5070毫升以上可出现,需与食物、药物致黑便鉴别)、头晕乏力(因脑部供血不足、肌肉缺血缺氧)、心慌心悸(心脏为维持供血加快跳动)、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致休克);慢性胃出血症状主要是贫血(面色苍白、头晕耳鸣、疲倦等,血常规指标异常)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胀、嗳气反酸等致体重下降)。
一、急性胃出血症状
1.呕血:胃出血时,血液会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反射,从而导致呕血。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呕出的血液通常为鲜红色,还可能混有凝血块;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会转变为咖啡色或棕褐色,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胃酸发生反应,形成了亚铁盐。比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能一次呕血量就可达数百毫升。
2.黑便:血液进入肠道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颜色变黑,且质地变得黏稠发亮,类似柏油样,所以又称为柏油样便。一般来说,当出血量达到5070毫升以上时,就可能出现黑便。不过,食用某些食物(如动物血、肝脏等)或药物(如铋剂等)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黑,需要注意鉴别。
3.头晕、乏力:胃出血会导致身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同时,由于身体缺血缺氧,肌肉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日常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等都可能变得困难。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站立不稳甚至晕倒的情况。
4.心慌、心悸:为了维持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心脏会加快跳动频率,试图增加心输出量,这就导致患者自觉心慌、心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心脏跳动异常,心跳速度比平时明显加快,安静状态下也能清晰感知心脏跳动。如果出血持续且未得到纠正,这种心慌、心悸的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5.血压下降:随着出血量的增多,血管内的压力降低,血压会逐渐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收缩压轻度降低,患者可能仅感到头部昏沉、视物模糊等;当出血量进一步增加,收缩压可能会明显下降,舒张压也随之降低,此时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例如,当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60mmHg以下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二、慢性胃出血症状
1.贫血症状:长期慢性胃出血,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失血状态,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尤其是睑结膜、口唇、甲床等部位更为明显,看起来颜色淡白无血色。还会伴有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脑组织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另外,患者容易感到疲倦,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体力也难以恢复,活动后心慌、气短症状较为明显。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低于正常范围。
2.消化不良:胃内长期少量出血,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和胃蠕动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进食后,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有食物停滞在胃内不消化的感觉,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甚至轻微呕吐,但呕吐物中不一定有明显血液,可能仅为胃内容物。长期消化不良还可能导致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消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