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阴道炎的病因有哪些
非特异性阴道炎的病因包括局部因素与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阴道菌群失调(如长期用抗生素、频繁冲洗致乳酸杆菌减少,其他微生物繁殖)、阴道损伤(粗暴性生活等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阴道局部刺激(使用刺激性用品或过敏)、雌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局部抵抗力下降);全身因素有免疫力低下(患慢性疾病、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等致抵御病原体能力减弱)、不良生活习惯(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不注意卫生等利于细菌滋生)。同时对孕妇、绝经后女性、儿童这些特殊人群给出了预防该病的温馨提示。
一、局部因素
1.阴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以乳酸杆菌占优势。乳酸杆菌可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3.84.5),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当长期应用抗生素、频繁阴道冲洗等,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其他微生物如加德纳菌、厌氧菌等大量繁殖,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阴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较未使用者明显升高。
2.阴道损伤:性生活过于粗暴、异物进入阴道、不当的阴道检查等,都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损伤。损伤后的阴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容易被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从而引发炎症。例如,性生活过程中动作剧烈,可能造成阴道撕裂,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3.阴道局部刺激:使用刺激性较强的阴道洗剂、卫生用品,或对避孕套、阴道隔膜等过敏,可刺激阴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如部分女性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成分的阴道洗剂后,可能出现阴道瘙痒、灼痛等非特异性阴道炎症状。
4.雌激素水平变化: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皱襞减少,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非特异性阴道炎。临床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病率高于育龄期女性。
二、全身因素
1.免疫力低下: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阴道局部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增加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适宜细菌生长,容易引发阴道炎。
2.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为细菌滋生提供有利环境。另外,不勤换内裤,会导致细菌在内裤上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据调查,有此类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非特异性阴道炎。若孕期患有非特异性阴道炎,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建议孕妇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宽松内裤。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易患非特异性阴道炎。建议绝经后女性适当增加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摄入,如大豆及豆制品等。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剂。若出现阴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雌激素治疗等。
3.儿童:儿童外阴发育尚未成熟,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局部抵抗力差,易受其他细菌感染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家长应注意儿童外阴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清洁。避免给儿童穿开裆裤,减少外阴暴露和感染机会。儿童衣物应与成人分开清洗,防止交叉感染。若儿童出现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