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发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发病与自身因素(妊娠、糖尿病、大量用免疫抑制剂、长期用抗生素)及生活方式因素(穿紧身化纤内裤、肥胖)有关。症状有外阴瘙痒、烧灼感、红肿,白带增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诊断依靠症状、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湿片法、真菌培养)。治疗需消除诱因并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孕妇以局部用药为主且疗程可能稍长;老年女性必要时可用雌激素制剂但需评估风险;儿童用药谨慎并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一、定义
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也称为单纯性霉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假丝酵母菌属条件致病菌,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才出现症状。
二、发病相关因素
1.自身因素
妊娠: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降低,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增加,为假丝酵母菌提供丰富营养物质,同时高血糖还影响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使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引发感染。
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导致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
2.生活方式因素
穿紧身化纤内裤:此类内裤透气性差,会使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营造出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的环境。
肥胖:肥胖女性腹股沟及外阴部皮肤褶皱处易积聚汗液,局部温度和湿度较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滋生。
三、症状表现
1.外阴症状:主要为外阴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坐立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同时可伴有外阴烧灼感、红肿,搔抓后可能出现皮肤破损、皲裂。
2.阴道症状:白带增多,白带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红肿,严重时可见散在的出血点或浅表溃疡。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诊断: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症状表现,初步判断病情。
2.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黏膜情况,查看是否有红肿、溃疡,以及白带性状。
3.实验室检查
湿片法:取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可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阳性率约60%。
真菌培养:对于有症状但多次湿片法检查阴性者,可采用真菌培养,阳性率更高,且能确定菌种及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五、治疗方式
1.消除诱因:若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发病,需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调整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穿宽松棉质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局部用药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全身用药如氟康唑。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避免全身用药对胎儿造成影响。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因孕期生理变化,治疗疗程可能较非孕期稍长,孕妇需耐心配合治疗,定期复查。
2.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干涩,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感染。治疗时除抗真菌治疗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制剂,以改善阴道局部环境,但使用雌激素制剂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3.儿童:儿童若出现类似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家长自行用药。因其外阴阴道发育尚未成熟,局部防御功能差,诊断时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外阴炎。治疗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卫生习惯培养,如勤换尿布,不穿开裆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