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大便特点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包括脓血便、次数增多、量少及里急后重。脓血便由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致炎症、坏死及溃疡,坏死组织、血液与黏液混合排出形成,外观呈黏液脓血样,颜色、质地因情况而异。次数增多因内毒素刺激肠壁神经末梢使肠管蠕动增强,炎症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不同病情排便次数有差异。量少是因肠道炎症致吸收功能受损、肠管蠕动加快,食物未充分消化吸收就排出,与其他腹泻不同。里急后重由直肠和乙状结肠炎症刺激感受器产生,患者有排便不尽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细菌性痢疾时各有风险,需及时就医或规范治疗。
一、脓血便
1.脓血便形成原因:细菌性病疾主要由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并扩散,导致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及溃疡。坏死组织、血液与肠道黏液混合,随粪便排出,形成脓血便。研究表明,在多数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均可检测到红细胞与白细胞,且红细胞常因炎症损伤而形态不规则。
2.脓血便表现特点:脓血便外观可呈黏液脓血样,颜色可因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粪便中的黏液部分呈胶冻状,脓液则呈现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较为黏稠。例如,轻型细菌性痢疾患者脓血便症状相对较轻,脓血含量较少;而重型患者粪便中脓血含量较多,甚至以脓血为主,粪便成形度差。
二、次数增多
1.次数增多的原因: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刺激肠壁神经末梢,使肠管蠕动增强,同时炎症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肠腔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增多,共同促使排便次数增加。有临床观察显示,细菌性痢疾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20次不等。
2.不同病情下次数差异: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患者,排便次数频繁,初期可能每日数次,病情进展后可增至十几次甚至更多;轻型患者排便次数相对较少,可能每日58次;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排便次数增多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发作期排便次数可明显多于缓解期。
三、量少
1.量少原因: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受损,同时肠管蠕动加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未充分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且每次排便时仅能排出少量的肠内容物,包括脓血、黏液及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等。
2.与其他腹泻鉴别:与一些因消化不良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相比,细菌性痢疾患者每次排便量明显较少。如病毒性腹泻,肠道主要是分泌功能亢进,每次排便量相对较多,而细菌性痢疾以炎症性改变为主,故每次排便量少。
四、里急后重
1.里急后重的产生机制: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的炎症,炎症刺激该部位的感受器,产生强烈的便意,但实际上肠道内并无大量内容物需要排出,从而导致里急后重感。这是因为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的神经末梢对炎症刺激较为敏感,受到刺激后向大脑传递便意信号。
2.里急后重的表现:患者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频繁前往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少,即便排出少量粪便或脓血后,仍觉坠胀,有再次排便的冲动。里急后重感在急性细菌性痢疾发作期较为明显,慢性患者在病情发作时也会出现,但程度可能相对较轻。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其肠道功能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细菌性痢疾时症状可能更严重,脓血便、排便次数增多等表现可能更为突出,且容易因频繁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类似细菌性痢疾的大便特点,应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细菌性痢疾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且老年人对病情的耐受性较差,同样需及时诊治。孕妇患细菌性痢疾时,不仅自身健康受影响,还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如导致宫缩、胎儿窘迫等,所以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用药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