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胃黏膜萎缩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胃镜及组织学有相应表现。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调整生活方式可改善,一般不严重;但部分患者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或有基础疾病、年老等情况,病情相对严重,若病情进展出现糜烂、溃疡甚至胃癌风险时则十分严重。治疗上需去除病因、调整饮食,根据情况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治疗和注意事项上各有不同。
一、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胃镜下常表现为胃黏膜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等基本表现。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固有层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同时可伴有上皮损伤和固有腺体的化生。
二、非萎缩性胃炎严重程度分析
1.一般情况不严重:大多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例如,一些年轻人因生活不规律、偶尔饮食刺激引发的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仅在体检胃镜检查时被发现,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病情可得到改善,对生活质量和胃部功能长期影响较小,这种情况通常不严重。
2.存在个体差异
症状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若这些症状频繁发作且程度较重,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生活质量,虽疾病本身进展风险可能不高,但症状带来的困扰对患者而言严重性增加。如一些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频繁的胃部不适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
基础疾病与风险: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非萎缩性胃炎可能增加胃黏膜损伤和出血风险,这种情况下病情相对严重。因为一旦发生胃出血,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失血、贫血等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血管事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患非萎缩性胃炎后病情进展风险相对年轻人更高,如可能更容易出现黏膜糜烂、溃疡等并发症,也使得疾病严重性增加。
3.特殊情况严重:若非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糜烂、溃疡,甚至增加胃癌发生风险。例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导致的非萎缩性胃炎,若不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反复炎症刺激,可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这种情况下病情就十分严重。
三、治疗与注意事项
1.治疗
去除病因: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若因基础疾病必须使用,可与医生沟通,采取保护胃黏膜措施。同时,积极治疗鼻腔、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病灶,因为这些部位细菌或毒素吞咽后可引发胃黏膜炎症。
饮食调整: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
药物治疗: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等。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如以腹痛为主可使用抗酸剂或抑酸剂;以腹胀、早饱等为主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有胃黏膜糜烂等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用药需谨慎,因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如规律进餐、避免挑食、少吃零食等改善症状。若需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家长不可自行给孩子用药。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等,及时就医。
孕妇:孕期发生非萎缩性胃炎,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主要通过饮食调节,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若症状严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复杂,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在治疗非萎缩性胃炎时,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选择药物。老年人自身要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因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差,要更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促进胃黏膜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