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如何造成的
呼吸衰竭的病因包括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其他因素及特殊人群易患因素。肺通气功能障碍涵盖胸廓与胸膜病变(如胸廓畸形、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呼吸肌功能障碍(如重症肌无力、营养不良致呼吸肌受累)、气道阻塞(如异物堵塞、COPD和哮喘致气道狭窄);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弥散障碍(如肺纤维化致弥散距离增加、肺气肿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小)、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如肺炎致比例降低、肺动脉栓塞致比例升高影响气体交换);其他因素包含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部肿瘤影响呼吸中枢)、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致肺淤血、先天性心脏病致低氧血症);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易因气道狭窄、免疫不完善等引发呼吸衰竭,老人因肺功能减退和基础病风险增加,孕妇因子宫挤压和自身心肺疾病需注意。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胸廓与胸膜病变
胸廓畸形,如脊柱侧凸、鸡胸等,会改变胸廓的正常形态,限制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脊柱侧凸时,脊柱的弯曲导致胸廓一侧受压,肺组织不能充分膨胀,通气量减少。胸膜疾病,像胸腔积液、气胸,胸腔积液积聚在胸腔内,压迫肺组织使其塌陷,气胸则是气体进入胸腔,破坏了胸腔内的压力平衡,同样导致肺无法正常扩张,进而引起通气不足。
2.呼吸肌功能障碍
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等,它们的收缩与舒张实现肺的通气。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会使呼吸肌受累,肌肉无力,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推动肺的通气动作。此外,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萎缩,也会降低呼吸肌的功能,影响肺通气。
3.气道阻塞
气道异物,如儿童误吸花生米等,可直接堵塞气道,造成急性通气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疾病,会引起气道狭窄或阻塞。COPD患者由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气道壁增厚、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通气困难;哮喘患者在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后,气道黏膜肿胀、平滑肌收缩,同样造成气道阻塞,影响通气。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弥散作用完成。肺部疾病,如肺纤维化,会使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气体弥散距离增加,弥散速度减慢。此外,肺气肿患者肺泡壁破坏,肺泡面积减少,气体交换的面积也随之减小,导致弥散障碍,影响氧气进入血液和二氧化碳排出。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正常情况下,通气与血流比例约为0.8。肺部病变时,如肺炎导致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但血流仍正常,会使通气/血流比例降低,相当于发生功能性动静脉分流,部分血液无法充分进行气体交换。而在肺动脉栓塞时,部分肺泡血流减少,但通气正常,通气/血流比例升高,形成无效腔样通气,同样影响气体交换。
三、其他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异常,进而影响肺通气和换气。脑部肿瘤压迫呼吸中枢,也会造成呼吸功能障碍,引发呼吸衰竭。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肺循环淤血,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受阻。此外,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心脏结构异常,使静脉血分流到动脉,造成低氧血症,引发呼吸衰竭。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气道相对狭窄,更易发生气道异物堵塞,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接触易误吸的小物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如肺炎,进而引发呼吸衰竭。因此,要按时接种疫苗,注意手卫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儿童呼吸肌力量相对较弱,在患有神经肌肉疾病时,更易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密切关注呼吸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肺组织弹性下降,通气和换气功能本身就有所减退。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COPD、冠心病等,增加了呼吸衰竭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应戒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肺功能和心功能。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3.孕妇
孕妇在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会向上挤压膈肌,使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孕妇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以增强心肺功能。若孕妇患有心肺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孕期应密切监测病情,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以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