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原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发病原因包括感染源因素,如性传播,与携带滴虫的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易感染,男性常为隐性传染源,间接传播则通过被滴虫污染的公共物品等;自身防御机制因素,像阴道微生态失衡,长期用抗生素破坏微生态平衡,雌激素水平变化致青春期前、绝经后女性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其他因素有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不勤换内裤、过度冲洗阴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中,孕期、哺乳期女性感染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情况,注意个人卫生,老年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感染源因素
1.性传播: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由阴道毛滴虫引起,这是一种厌氧性寄生虫。在性行为过程中,若一方携带阴道毛滴虫,就很容易传染给另一方。据研究,与携带滴虫的性伴侣发生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女性被感染的几率可达70%。男性感染滴虫后,多数症状不明显,常成为隐性传染源,持续传播滴虫。例如,在一些性传播疾病调查中发现,部分男性虽无明显症状,但在其尿道分泌物检查中可检测到阴道毛滴虫,通过性生活将滴虫传染给女性伴侣,导致女性患上滴虫性阴道炎。
2.间接传播: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都可能成为阴道毛滴虫的传播媒介。当健康人接触到被滴虫污染的这些物品后,就有感染风险。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公共浴池,多人共用浴巾,若其中有人携带滴虫,其他使用者就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浴巾而感染。有相关报道显示,在一些公共卫生设施不规范的场所,因间接接触传播导致滴虫性阴道炎的病例有所增加。
二、自身防御机制因素
1.阴道微生态失衡: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以乳酸杆菌占优势,它们维持着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通常在3.84.4之间),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种微生态平衡,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酸杆菌生长,使阴道pH值升高,阴道的自净能力下降,为阴道毛滴虫的生存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率增加,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也相应提高。
2.雌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能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经乳酸杆菌分解作用产生乳酸,维持阴道酸性环境。青春期前及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较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阴道毛滴虫。例如,绝经后女性因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皱襞减少,局部抵抗力减弱,患滴虫性阴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其他因素
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不注意外阴清洁,如不勤换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适宜滴虫生存。另外,不正确的清洗方式,如过度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正常的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也会增加感染滴虫的风险。临床研究发现,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女性,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注意个人卫生的女性。
2.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存在其他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时,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受到阴道毛滴虫的侵袭。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为滴虫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其患滴虫性阴道炎的几率较正常人更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阴道局部抵抗力可能下降,且孕期用药需谨慎。若怀疑感染滴虫性阴道炎,应及时就医,切不可自行用药。因为不当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孕期女性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以减少局部刺激。
2.哺乳期女性:同样,哺乳期女性若感染滴虫性阴道炎,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乳汁的影响。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哺乳,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避免因用药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日常也需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是滴虫性阴道炎的易感人群。建议老年女性适当补充雌激素,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局部用药等方式改善阴道局部环境,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