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肠炎有什么区别
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无区别,均为胃黏膜和肠黏膜炎症。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饮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及精神压力、腹部着凉等。症状涵盖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全身(发热、乏力等)症状。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补液)和药物治疗(抗感染、止泻、止吐、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易患且脱水快,用药依体重算;孕妇用药谨慎,先一般治疗;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用药考虑基础病及肝肾功能。
一、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上无区别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肠胃炎和胃肠炎指的是同一类疾病,只是表述习惯略有不同。它们均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炎症,涵盖了胃部与肠道的病变。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进入人体,引发炎症。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因感染致病;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风险也较高。
2.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以及本身有胃肠病史的人,不良饮食更容易诱发疾病。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用药种类复杂,发生药物性肠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4.其他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腹部着凉等也可能诱发肠胃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人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胃肠功能易紊乱,增加发病几率。
三、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程度不一,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数十次。儿童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因机体调节能力差,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有所不同。体质较弱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全身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食、用药、旅行、接触史等,判断可能的病因。例如,了解到患者近期食用不洁食物,可考虑感染性因素。
2.体格检查
通过触诊腹部,判断有无压痛、反跳痛,了解肠鸣音情况,辅助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类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可能为病毒感染。粪便常规可检测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能还需进行粪便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病情较轻者,通过调整饮食,如短期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可缓解。呕吐、腹泻严重者,需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其体重、脱水程度等个体化调整。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明确者,可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抗生素使用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滥用。儿童使用抗生素尤其要谨慎,需根据年龄、体重选择合适药物。
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内毒素、保护肠黏膜,缓解腹泻症状。但对于便秘倾向或肠梗阻患者慎用。
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可缓解呕吐症状。但部分止吐药物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较低,更容易患肠胃炎。家长需注意孩子饮食卫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如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等。一旦孩子出现肠胃炎症状,由于儿童脱水进展快,需密切观察有无脱水表现,如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用药方面,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根据体重计算,避免自行用药。
2.孕妇
孕妇用药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患肠胃炎后,首先通过调整饮食、补液等一般治疗缓解症状。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孕妇心理负担可能较重,家属应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
3.老年人
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肠胃炎可能导致原有病情加重。且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家属应关注老人身体变化,一旦出现胃肠不适,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需考虑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较大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