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在多方面存在区别。病理上,非萎缩性胃炎为胃黏膜慢性炎症,腺体正常,胃镜下黏膜充血等;萎缩性胃炎则腺体减少,胃镜下黏膜色泽变淡等。病因方面,非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萎缩性胃炎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自身免疫和年龄因素也很重要。症状上,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轻,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萎缩性胃炎可能更复杂严重,还会有食欲减退等。治疗时,两者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都需根除,非萎缩性胃炎针对症状用药并调整生活方式,萎缩性胃炎还需关注肠化生等情况。癌变风险上,非萎缩性胃炎较低,萎缩性胃炎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患胃炎时,在治疗和饮食等方面各有注意事项。
1.病理改变:
非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胃腺体通常保持正常,没有出现萎缩性改变。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有时可见黏膜表面有糜烂。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可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根据腺体萎缩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胃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
2.病因差异:
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刺激性食物、胆汁反流以及精神压力等也可能诱发。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
萎缩性胃炎:除Hp感染外,自身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导致胃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此外,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胃黏膜会出现生理性萎缩。
3.症状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痛、饱胀不适,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萎缩性胃炎:症状与非萎缩性胃炎有相似之处,但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除上述消化不良症状外,由于胃酸分泌减少,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症状。如果伴有恶性贫血,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乏力、精神萎靡、四肢麻木等。
4.治疗方法:
非萎缩性胃炎:若存在Hp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缓解症状。如伴有胃黏膜糜烂,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同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
萎缩性胃炎:同样,若有Hp感染需首先根除。对于伴有恶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对于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需密切随访,必要时可考虑内镜下治疗。此外,可使用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可能对延缓胃黏膜萎缩有一定作用。
5.癌变风险:
非萎缩性胃炎:一般癌变风险较低,但如果长期存在Hp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炎症反复刺激,也可能增加癌变的风险。
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萎缩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较多,在治疗胃炎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能力差,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增加胃肠负担。
2.儿童:儿童患胃炎多与饮食习惯不良有关,如暴饮暴食、过多食用零食等。非萎缩性胃炎相对常见,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对于萎缩性胃炎,儿童相对少见,但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病史,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胃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患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治疗胃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非药物治疗更为重要,如通过调整饮食,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来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炎时,要考虑胃炎治疗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某些降糖药可能会影响胃的排空,与促胃肠动力药合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同时,控制好基础疾病,对于胃炎的治疗和康复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