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药有哪些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胃黏膜保护药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且不同特殊人群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抑制胃酸分泌药有质子泵抑制剂(PPI),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阻断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还有H2受体拮抗剂,阻断组胺与H2受体结合抑制胃酸,如西咪替丁等。胃黏膜保护药中铋剂可形成保护性薄膜并抗幽门螺杆菌,如枸橼酸铋钾;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阻止胃蛋白酶损伤并促进黏膜修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还有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辅助提高治疗效果。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用药谨慎,PPI一般不推荐低龄儿童用,铋剂需权衡利弊,抗生素要选合适的;孕妇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需谨慎,铋剂避免使用,孕期一般不主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老年人用药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其他病史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心血管疾病服氯吡格雷者用PPI要注意,有过敏史者告知医生避免用过敏药。
一、抑制胃酸分泌药
1.质子泵抑制剂(PPI):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质内的管状泡上,即胃壁细胞质子泵(H+-K+-ATP酶)所在部位,并转化为亚磺酰胺的活性形式,通过二硫键与质子泵的巯基发生不可逆性的结合,从而抑制H+-K+-ATP酶的活性,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见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
2.H2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壁细胞上的H2受体,能竞争性地阻断组胺与H2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这类药物对基础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进食、胃泌素、迷走神经以及低血糖等诱导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
二、胃黏膜保护药
1.铋剂:在酸性环境下,铋剂可在溃疡表面或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形成一种坚固的氧化铋胶体沉淀,成为保护性薄膜,从而隔绝胃酸、胃蛋白酶及食物对溃疡黏膜的侵蚀作用,促进溃疡组织的修复和愈合。此外,铋剂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常用药物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2.铝碳酸镁:具有层状网络结构,能迅速中和胃酸,并保持较长时间,可逆性地结合胆酸,持续阻止胃蛋白酶对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的作用,促进病变部位黏膜的修复。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1.抗生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大部分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等。这些抗生素可通过不同机制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
2.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除上述抑制胃酸和保护胃黏膜作用外,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中,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可提高胃内pH值,为抗生素发挥作用提供较好环境,同时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见,若确诊需用药,应特别谨慎。由于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PPI类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一般不推荐低龄儿童使用。H2受体拮抗剂使用时也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铋剂因可能存在铋剂蓄积风险,儿童使用时需权衡利弊。抗生素使用要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严格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可影响儿童牙齿和骨骼发育,一般8岁以下儿童禁用。
2.孕妇:孕期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抑制胃酸分泌药中,PPI类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证据有限,一般仅在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谨慎使用。H2受体拮抗剂相对安全性较高,但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药中,铋剂因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孕期应避免使用;铝碳酸镁相对安全,但也需遵医嘱。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因涉及多种药物,孕期一般不主张进行根除治疗,除非病情严重,需多学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风险增加。如PPI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质疏松、感染等风险,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监测。H2受体拮抗剂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使用过程中要关注相关不良反应。铋剂在老年人中使用,要注意其肾功能情况,避免铋剂蓄积中毒。同时,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胃肠道不适症状是否加重。
4.有其他病史人群: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药物剂量可能需要调整。如PPI、H2受体拮抗剂、抗生素等部分通过肝肾代谢,需根据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调整剂量,避免加重肝肾负担。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且正在服用氯吡格雷等药物的患者,使用PPI可能会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PPI或调整治疗方案。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用药前需明确告知医生,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