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要做活检吗
糜烂性胃炎是否做活检依据糜烂特征、患者症状病史及治疗效果判断。糜烂灶少且轻、无报警症状及高危因素可能无需活检;糜烂灶多、形态特殊或有报警症状、高危因素则需活检。治疗效果不佳也应活检。活检意义在于明确诊断,判断病因及病变程度,指导治疗,如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方案。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评估耐受能力及谨慎调整用药;儿童及青少年操作轻柔并加强饮食教育;孕妇若非必要尽量避免活检,必须时需多科评估;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血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并监测生命体征。
一、糜烂性胃炎是否要做活检的判断依据
1.糜烂特征
对于糜烂灶较少、局限且糜烂程度较轻,内镜下表现为平坦、浅表的糜烂,患者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如无消瘦、贫血、黑便等报警症状,且无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通常可能不需要立即活检。这是因为此类糜烂多可能由饮食刺激、药物副作用等可逆因素引起,在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后有望恢复正常。
若糜烂灶较多、弥漫分布,或糜烂灶呈隆起、凹陷等特殊形态,或者糜烂表面有污秽苔、出血等情况,活检就很有必要。这些表现提示糜烂可能存在不典型增生、癌变等潜在风险,通过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例如,隆起糜烂性胃炎有时可能与早期胃癌难以区分,活检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2.患者症状与病史
若患者除糜烂性胃炎外,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等报警症状,无论糜烂程度如何,都应进行活检。这些症状可能暗示胃黏膜存在严重病变,如恶性肿瘤等,活检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高危因素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建议活检。研究表明,这些高危因素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活检可帮助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早期病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3.治疗效果
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如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糜烂性胃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病情反复发作者,需考虑活检。这可能提示糜烂的病因较为复杂,并非单纯的炎症,活检可进一步查找病因,调整治疗方案。
二、活检的意义
1.明确诊断
活检能确定糜烂性胃炎的具体病因,区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损伤、应激等因素所致。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糜烂性胃炎,在病理检查中可能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踪迹,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可以判断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如是否存在炎症的活动程度、有无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通过活检明确其存在及程度,对于评估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治疗
根据活检结果,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糜烂性胃炎,可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对于存在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根据其程度不同,可采取密切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活检时,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能力。因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适和风险,如出血、穿孔等。对于心肺功能较差、凝血功能异常的老年人,需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确保活检安全进行。
老年人糜烂性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常因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活检前后的用药调整需谨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的胃黏膜相对较脆弱,在进行活检时,操作应更加轻柔,尽量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检查前需做好安抚工作,必要时可采用无痛胃镜检查,以减轻其恐惧和不适。
儿童及青少年糜烂性胃炎多与饮食习惯有关,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在活检后,除了关注病理结果及治疗外,还需加强饮食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糜烂性胃炎的复发。
3.孕妇
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进行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若非必要,尽量避免在孕期进行活检。因为活检可能会对孕妇造成精神紧张,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且活检后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有影响。
若孕妇糜烂性胃炎症状严重,必须活检,需在妇产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并在活检后密切观察孕妇及胎儿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等患者,活检前需纠正凝血功能,防止活检后出血不止。这类患者在活检过程中的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术前准备要更加充分。
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活检前需将血压、心脏功能等控制在稳定状态,避免因检查刺激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检查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