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的胃黏膜炎症。病因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幽门功能失调、胆囊疾病及药物、肥胖等其他因素。症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贫血、口苦等。诊断依靠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动力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体位、减重调整)、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胆汁结合剂、抑酸药),药物无效且解剖结构异常时考虑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会损伤胃黏膜,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等,使得胆汁容易反流入胃。例如,一些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胃肠神经调节,进而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增加胆汁反流风险。
2.幽门功能失调: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通道,当幽门松弛或关闭不全时,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至胃。常见于曾做过胃部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幽门正常功能。
3.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可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和成分,导致胆汁成分异常,增加反流后对胃黏膜的损伤。
4.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影响胃肠蠕动,长期使用可能诱发胆汁反流;肥胖人群腹腔压力较高,也可能促使胆汁反流。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1.上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疼痛部位多在剑突下或偏左。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进食后可能加重。
2.恶心、呕吐:常伴有胆汁样呕吐物,尤其在早晨起床或进食后明显。呕吐物呈黄绿色,严重时可影响患者营养摄入。
3.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由于胃黏膜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患者常有饱腹感,对食物兴趣下降。
4.其他症状:长期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导致贫血(因营养吸收不良),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苦症状,这与胆汁反流至口腔有关。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内情况,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现象。同时,可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程度和有无其他病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检测等。明确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3.胃肠动力检测:如胃排空试验、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有助于评估胃肠动力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动力障碍导致的胆汁反流。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改善症状至关重要。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免加重胃负担,促进胆汁反流。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夜间平卧时胆汁反流。
体位调整: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减轻体重:肥胖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腹腔压力,减少胆汁反流风险。
2.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
胃黏膜保护剂:像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和胆汁,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胆汁结合剂:如考来烯胺,可与胆汁酸结合,减少胆汁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抑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与胆汁对胃黏膜的协同损伤。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存在明显解剖结构异常(如BillrothI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有RouxenY胃肠吻合术等,通过改变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减少胆汁反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腹痛、呕吐等,及时反馈给医生。
2.孕妇:孕妇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一般治疗更为重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尽量通过饮食调整(如少食多餐、避免油腻食物)和体位调整(睡觉时适当垫高上半身)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一些促胃肠动力药可能与心血管药物相互影响。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饮食调整要更注重营养均衡,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身体营养需求。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胃肠自主神经病变,易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加重胆汁反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原有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