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心跳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等。
1.意识丧失
心脏停搏发生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大脑会因急剧缺血缺氧而迅速丧失功能,患者通常在数秒内即出现意识丧失,表现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这是因为大脑正常运转依赖持续稳定的血液供应来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心脏停搏,脑血流中断,神经元无法维持正常的电活动和代谢,导致意识水平急剧下降。此时患者对周围环境刺激无反应,用力摇晃或大声呼唤也无法唤醒,是心脏停搏最直观且较早出现的表现之一。
2.呼吸停止或异常
心脏停搏后,呼吸功能也会迅速受到影响。多数患者会在意识丧失后的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停止,即胸廓和腹部不再有起伏,口鼻处无气息流出。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常呼吸,如濒死叹息样呼吸,表现为缓慢、不规则、间歇性的大口喘息,这种呼吸并非有效呼吸,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和氧供。这是由于心脏停搏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中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功能受损,同时呼吸肌也因缺乏能量供应而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从而出现呼吸异常或停止的情况。
3.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是心脏停搏的核心表现,通过触摸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可发现搏动消失。正常情况下,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动脉搏动。当心脏停搏时,心肌失去有效的收缩能力,无法将血液泵出,外周大动脉便不再有搏动产生。临床急救中,迅速判断大动脉搏动是否存在是确定心脏停搏的关键步骤,通常要求在10秒内完成判断,如果未触及搏动,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4.皮肤苍白或发绀
由于心脏停搏后血液循环停止,外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皮肤颜色会发生明显改变。起初,血液因重力作用沉积于身体低垂部位,皮肤会迅速变得苍白,这是因为缺乏富含氧气的动脉血灌注。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组织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逐渐转为发绀,尤其是口唇、甲床、面部等部位最为明显。皮肤颜色的变化直观反映了身体缺氧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
5.瞳孔散大
心脏停搏后,由于脑血流中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迅速衰竭,控制瞳孔的神经失去正常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可使瞳孔缩小,而交感神经可使瞳孔扩大,两者相互协调维持瞳孔正常大小。当心脏停搏导致脑功能受损后,副交感神经功能迅速丧失,交感神经相对兴奋,使得瞳孔扩大。一般心脏停搏后1-2分钟,瞳孔会逐渐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即使用手电筒照射瞳孔,瞳孔也不会出现收缩反应,这是判断病情危重的重要体征之一。
这些临床表现可能在心脏停搏发生后的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但具体症状的出现时间和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