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原因主要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闷等,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液平,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术等,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鼻腔通畅、避免耳内进水、加强体育锻炼等。
症状
听力下降:可表现为听不清他人说话,儿童可能因此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耳痛:通常为轻微耳痛,有时可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间歇性耳鸣,当头部运动、打哈欠或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耳闷:耳内胀满感或堵塞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检查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有时可见液平。
听力检查:可发现传导性听力下降。
影像学检查:如声导抗、CT等,有助于了解中耳情况。
诊断
根据症状、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生素、黏液促排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鼓膜穿刺抽液:对于中耳积液较多的患者,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
鼓膜切开置管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术。
预防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
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
避免耳内进水。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听力和语言发育,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展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更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