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多样,无明显症状者可无任何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可能有腹部肿块、肠梗阻、恶变等表现。
1.便血
特点: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出血量较少时,通常不会引起贫血;出血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原因:息肉表面若发生糜烂、溃疡,可导致出血。
2.腹痛
特点:多为隐痛或腹部不适。
原因:可能与息肉牵拉肠壁或并发肠梗阻有关。
3.腹泻
特点: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原因:可能与息肉刺激肠道黏膜、肠道功能紊乱或并发肠炎有关。
4.其他症状
腹部肿块:乙状结肠息肉较大时,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
肠梗阻:若息肉较大或多发,可能导致肠梗阻,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恶变:部分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发生恶变,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贫血、消瘦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并非乙状结肠息肉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因此,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伴有大便习惯改变、性状改变或便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手术治疗等。此外,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息肉,预防息肉恶变。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