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区别
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程、症状和治疗方法上。急性湿疹发病急,症状为红斑、丘疹、水疱等,治疗以止痒抗过敏为主;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症状为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1.病程不同:
急性湿疹:发病急,常呈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
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
2.症状不同:
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慢性湿疹: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3.治疗方法不同:
急性湿疹:治疗原则为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慢性湿疹: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一般治疗包括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药物治疗分为外用药物和系统药物,外用药物的基本原则为糖皮质激素制剂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强度的制剂,系统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免疫调节剂等。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光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湿疹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湿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和刺激,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应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