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肠炎是常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分感染与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真菌(常见白色念珠菌)、寄生虫(如贾第虫等)感染;非感染因素有喂养不当、食物过敏及气候因素。低龄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感染风险更高,针对两类特殊人群家长需做好相应护理。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这是小儿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可导致婴幼儿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据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轮状病毒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约有三分之一的腹泻住院病例由轮状病毒引起。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引起集体机构如幼儿园、学校等的暴发流行。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等。大肠埃希菌感染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患儿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可呈黏液脓血便。空肠弯曲菌感染多与食用未煮熟的家禽、牛奶等有关,其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可从轻度腹泻到严重的侵袭性肠炎。痢疾杆菌则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细菌性痢疾,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
真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肠道后,可出现腹泻、腹胀、大便呈豆腐渣样等表现。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贾第虫感染可导致患儿出现慢性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其传播与水源污染、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有关。阿米巴原虫感染则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大便呈果酱样,有腥臭味。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是导致小儿肠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过早添加辅食、辅食添加种类过多或过快、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都可能使小儿胃肠道不适应,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腹泻。另外,食用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也可因消化不良而引发肠炎。此外,牛奶蛋白过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见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表现为腹泻、呕吐、血便等,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天气过热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都可能诱发小儿肠炎。例如,夏季天气炎热,小儿消化酶活性降低,若此时喂养不当,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肠炎。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勤换尿布等,避免病从口入。在喂养方面,要遵循科学的喂养原则,按照月龄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过早或过快添加。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低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特殊配方奶粉。
2.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患儿,感染的风险更高。家长需更加严格地做好日常护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孩子出现腹泻等肠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