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尿路刺激征怎么办
尿路刺激征指尿频、尿急、尿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结石、膀胱容量减少及药物副作用等。就医需进行尿液、血液及影像学等检查。治疗方法有针对病因治疗,如对泌尿系统感染用敏感抗生素,泌尿系统结石采取相应排石或取石手段等,还有对症治疗如碱化尿液、增加饮水。日常护理要保持清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儿童用药谨慎且需安抚情绪,孕妇用对胎儿安全的药并保持清洁,老年人关注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且调整用药剂量。
一、尿路刺激征概述
尿路刺激征指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尿急指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需要排尿,难以控制;尿痛指排尿时尿道或伴耻骨上区、会阴部位疼痛,疼痛程度不一。
二、明确病因
1.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引发炎症,刺激尿路产生刺激征。女性因尿道短且直,距离肛门较近,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活跃、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2.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尿路内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疼痛与刺激征。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都可能引发。长期饮水不足、高钙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促使结石形成。
3.膀胱容量减少:膀胱结石、挛缩、纤维化等病变会使膀胱有效容量降低,引起尿频。如间质性膀胱炎,可导致膀胱黏膜及肌层纤维化,膀胱容量减小。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尿路刺激征,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损伤尿路黏膜。
三、就医检查
1.尿液检查:尿常规可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出血。尿培养能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情况,指导抗生素选择。
2.血液检查: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导致的白细胞升高等;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判断有无肾脏损伤。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物等结构异常;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病变。
四、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病原体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如常用的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
膀胱容量减少:针对不同病因,如间质性膀胱炎可采用膀胱灌注等治疗方法。
药物副作用: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对症治疗
缓解尿痛:可使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碱化尿液,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增加水分摄入: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宜在20003000ml以上,增加尿量,冲洗尿路,减轻炎症。
五、日常护理
1.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恢复尿路刺激征。
3.健康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加重尿路刺激症状。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表现,如排尿时哭闹、尿频等。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恐惧影响治疗。
2.孕妇:孕期生理变化使孕妇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治疗时需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同时,孕妇要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外阴清洁,定期产检监测泌尿系统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同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用药时需调整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