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及其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中耳内充满角蛋白的囊性结构,非真正肿瘤,具有侵蚀性。病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鼓膜穿孔、先天性因素。症状有耳流脓(长期持续且有恶臭)、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头痛。检查依靠耳镜、听力学、影像学(颞骨CT)。治疗以手术为主,如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术前术后配合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耳部手术史者,治疗和护理各有注意事项。
一、胆脂瘤型中耳炎概述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中耳内产生的一种充满角蛋白的囊性结构。其外层为纤维组织,内部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与胆固醇结晶。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可破坏中耳及周围骨质,引发严重并发症。
二、胆脂瘤型中耳炎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堵塞或功能不良,可导致中耳腔形成负压,鼓膜内陷,进而形成胆脂瘤。如儿童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等疾病易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
2.鼓膜穿孔:外伤或其他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外耳道上皮细胞经穿孔处进入中耳,增殖堆积形成胆脂瘤。
3.先天性因素:胚胎期外胚层组织残留于中耳,可发展为先天性胆脂瘤型中耳炎。
三、胆脂瘤型中耳炎症状
1.耳流脓:多为长期持续流脓,脓量时多时少,且有特殊恶臭。
2.听力下降:初期多为传导性聋,随病情进展,听骨链等结构破坏,可发展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3.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症状,多为低调持续性耳鸣。
4.眩晕:若胆脂瘤破坏内耳骨质,刺激或侵犯内耳,可引发眩晕。
5.头痛:当胆脂瘤侵犯周围骨质,引起颅内并发症时,可出现头痛症状,严重者头痛剧烈且持续。
四、胆脂瘤型中耳炎检查
1.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穿孔,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有恶臭。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可明确听力损失类型及程度,如传导性聋、混合性聋等。声导抗测试有助于判断中耳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是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内病变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五、胆脂瘤型中耳炎治疗
1.手术治疗:
鼓室成形术:适用于病变较轻,中耳结构破坏不严重者,旨在清除病灶同时重建听力结构,恢复中耳传音功能。
乳突根治术:适用于病变广泛、骨质破坏严重的患者,可彻底清除中耳、乳突内的胆脂瘤、肉芽及病变组织,但可能会牺牲部分听力。
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结合乳突根治术与鼓室成形术,在清除病灶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和重建听力。
2.药物治疗:
术前: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减轻中耳炎症,为手术创造条件。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手术情况可能还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咽鼓管短、平、宽,更易患胆脂瘤型中耳炎。家长应注意孩子耳部卫生,避免污水入耳。若孩子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疾病,需积极治疗。儿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护理要格外小心,按医嘱定期复查。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恢复较慢,要注意营养补充,预防感染,按医嘱服药和复诊。
3.孕妇:孕期用药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若孕期发现胆脂瘤型中耳炎,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症状较轻者可保守观察,待分娩后再行手术;病情严重者,需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法。
4.有耳部手术史者:再次患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难度可能增加。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既往手术情况,便于医生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术后更要密切观察,按医嘱护理和复诊,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