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辅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手术治疗有刮除植骨术,适用于肿瘤未侵犯关节面、骨皮质破坏较轻者,能保留骨骼完整性、影响肢体功能小、恢复相对快;瘤段切除术用于肿瘤大、侵犯范围广或多次复发者,创伤大、恢复长且有假体松动等风险。辅助治疗中,药物治疗的地诺单抗适用于特定患者,可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机会,化疗药物一般非常规用,仅特定情况使用;放射治疗用于不能或难手术部位,但有放射性损伤及恶变风险。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青少年选手术需谨慎,防影响骨骼发育,地诺单抗应用经验有限,放疗一般不首选;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差,术前要评估优化基础疾病,术后加强护理防并发症;有其他病史患者,如糖尿病要控血糖、凝血障碍要监测凝血指标,服药患者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
一、手术治疗
1.刮除植骨术:对于大部分骨巨细胞瘤,此为常用方法。通过手术刮除肿瘤组织,然后植入骨组织,以促进骨愈合。该手术尽量保留了骨骼的完整性,对患者肢体功能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肿瘤未侵犯关节面、骨皮质破坏较轻的患者。研究表明,刮除植骨术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研究报道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该手术可有效治疗肿瘤,且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2.瘤段切除术:当肿瘤较大、侵犯范围广,如累及关节面、骨皮质广泛破坏或多次复发的骨巨细胞瘤,可考虑瘤段切除术。将包含肿瘤的一段骨骼切除,然后采用人工假体置换、同种异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人工假体置换能快速恢复肢体的支撑和运动功能,同种异体骨移植则可提供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促进新骨形成。然而,瘤段切除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存在假体松动、感染,异体骨排异、不愈合等风险。
二、辅助治疗
1.药物治疗:
地诺单抗:是一种针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功能和存活,从而减少骨吸收,抑制肿瘤生长。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手术会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患者,以及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地诺单抗能使肿瘤体积缩小,降低手术难度,部分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从而获得手术机会。
化疗药物:传统化疗药物对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有限,一般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如恶性骨巨细胞瘤或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联合使用如顺铂、阿霉素等化疗药物,可能对控制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
2.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切除困难的部位,如脊柱、骨盆等,放射治疗可作为一种局部控制肿瘤的方法。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但放疗可能引起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如放射性骨坏死、周围神经损伤等,且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骨巨细胞瘤,再次手术难度增加。同时,放疗可能增加发生恶变的风险,因此应用时需谨慎评估利弊。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方式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如在刮除植骨术时,应注意保护骺板,防止影响肢体长度和关节发育。对于药物治疗,地诺单抗在儿童中的应用经验相对有限,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放疗可能对儿童骨骼发育和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一般不作为首选,仅在极其特殊情况下,经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谨慎使用。
2.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优化基础疾病治疗,降低手术风险。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药物治疗时,应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有其他病史患者:如患有糖尿病,手术前后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手术中及术后应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防止出血并发症。对于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需告知医生,评估药物间相互作用,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