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
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肠道病变分为初期、急性期和愈合期,初期为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急性期以假膜性炎为特征,黏膜坏死形成假膜及浅表溃疡;愈合期溃疡修复,上皮细胞增生、肉芽组织生长填补缺损。同时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病变进展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注意卫生和饮食,谨慎用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慢且易有并发症,家属要关注症状,鼓励适当活动,保证营养均衡,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患此疾病可能影响胎儿,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有基础疾病患者肠道病变严重复杂,应告知医生病史,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肠道病变
1.初期:急性细菌性痢疾初期肠道病变主要为卡他性炎症。黏膜表层出现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固有层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此阶段病变相对较轻,肠黏膜大体形态基本正常,但已有炎性细胞的浸润和黏液分泌的改变,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炎症改变是病原体刺激肠道黏膜的早期反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初期病变表现类似,但儿童因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如饮食不洁等,是导致病原体入侵引发初期病变的重要因素。对于有肠道病史,尤其是既往有肠道炎症或感染病史的患者,初期病变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2.急性期:随着病情发展,进入急性期,肠道病变以假膜性炎为特征。黏膜表层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细菌等混合形成假膜,覆盖在黏膜表面。假膜一般呈灰白色,若有出血则可呈暗红色。假膜附着不牢固,容易脱落,脱落后可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表溃疡。这些溃疡一般较浅,边缘不规则。此阶段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加剧,可伴有里急后重感,大便次数增多且性状改变,如黏液脓血便。不同性别患者在急性期病变上无明显差异,但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肠道修复能力弱,假膜形成和溃疡出现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对于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酗酒、过度劳累的患者,会削弱机体抵抗力,使急性期病变加重。
3.愈合期: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肠道病变进入愈合期。溃疡逐渐修复,由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覆盖,肉芽组织也开始生长填补缺损,最后形成瘢痕。肠黏膜的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症状减轻,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愈合过程中,若患者营养状况不佳,尤其是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老年人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肠道修复可能延迟,甚至可能因修复不良导致肠腔狭窄等并发症。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急性细菌性痢疾后肠道病变进展可能较快,症状也相对较重。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体温、精神状态、大便次数及性状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因儿童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特别谨慎,必须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肠道病变后恢复较慢,且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家属要关注老人的症状变化,督促老人按时服药。鼓励老人适当活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恢复,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若老人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告知医生完整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患急性细菌性痢疾,不仅自身肠道病变会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预防脱水。若必须用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焦虑等情绪影响病情和胎儿。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的患者,肠道病变可能更严重且复杂,治疗难度增加。患者应告知医生完整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肠道病变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