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怎么治疗
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方法多样,一般治疗包括通过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诱导排尿,用4050℃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下腹部膀胱区热敷,由轻渐重向耻骨联合方向按摩膀胱膨隆处,以及鼓励产妇坐起或下床排尿调整体位;药物治疗可选用兴奋膀胱逼尿肌的新斯的明(特定患者禁用)和经肛门给药刺激直肠壁反射性促进排尿的开塞露;针灸推拿治疗有针刺中极等穴位的针灸和推拿腰骶部、腹部特定部位的推拿;若上述方法无效,严重者需一次性导尿,对一次性导尿后仍不能排尿等情况可留置导尿管。同时,针对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剖宫产、经阴道分娩有会阴侧切或撕裂的产妇,治疗时需根据其各自特点采取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诱导排尿:通过听流水声、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方式,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流水声可刺激患者排尿反射,温水冲洗会阴部能引起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及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若留置导尿管时间短,膀胱功能部分恢复,此方法可能有效。
2.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下腹部膀胱区,温度以产妇能耐受为宜,约4050℃。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膀胱括约肌痉挛,利于尿液排出。适合顺产及剖宫产术后无腹部切口感染等情况的产妇。
3.按摩:产妇取平卧位,操作者洗净双手,将手掌置于产妇下腹部膀胱膨隆处,由轻渐重向耻骨联合方向按摩,手法要轻柔,每次按摩1015分钟。按摩能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帮助排尿。适用于产后体力尚可,且无腹部切口疼痛等不适影响操作的产妇。
4.调整体位:鼓励产妇坐起或下床排尿,改变体位可使膀胱颈部肌肉松弛,利于尿液流出。顺产产妇若无会阴侧切或撕裂严重等情况,可较早尝试坐起或下床排尿;剖宫产产妇在病情允许,且术后恢复一定体力后,也可尝试此方法。
二、药物治疗
1.新斯的明:可兴奋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适用于一般治疗效果不佳的产后尿潴留患者。但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等患者禁用。
2.开塞露:经肛门给药,通过刺激直肠壁,引起强烈便意,同时反射性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尤其适用于产后因盆底肌肉松弛,直肠与膀胱之间神经反射联系存在,且有一定便意但排尿困难的产妇。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针刺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针刺手法及穴位选择需由专业针灸医生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确定。对于畏惧药物治疗或对针刺耐受较好的产妇,针灸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2.推拿:专业推拿师通过对腰骶部、腹部等部位特定穴位及肌肉进行推拿,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膀胱功能。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产妇不适。适合产后身体较为虚弱,希望通过非药物、非侵入性治疗缓解尿潴留的产妇。
四、导尿术
1.一次性导尿:若上述方法均无效,应及时进行一次性导尿,以解除膀胱过度充盈状态,避免膀胱肌肉因长期受压而功能受损。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适用于产后尿潴留严重,膀胱过度充盈的产妇。
2.留置导尿管:对于一次性导尿后仍不能自行排尿,或存在其他影响排尿因素(如会阴部严重撕裂伤需长时间恢复、剖宫产术后恢复缓慢等)的产妇,可考虑留置导尿管。留置期间要做好导尿管护理,预防感染,根据产妇恢复情况适时拔除导尿管。
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产后恢复较慢,发生尿潴留后,一般治疗过程中需适当延长操作时间或增加操作次数,且应密切观察产妇反应,防止因热敷、按摩等操作导致不适。药物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因高龄产妇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
2.合并基础疾病产妇:如患有糖尿病的产妇,发生尿潴留后更易并发泌尿系统感染,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期间加强会阴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有心血管疾病的产妇,使用新斯的明等药物时需谨慎,因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用药前需充分评估风险。
3.剖宫产产妇:由于手术创伤及麻醉影响,发生尿潴留风险较高。术后要尽早尝试诱导排尿、热敷等一般治疗方法,且在进行腹部按摩等操作时,要注意避开手术切口,防止切口裂开或影响愈合。留置导尿管时,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因翻身等活动导致导尿管移位或脱出。
4.经阴道分娩有会阴侧切或撕裂产妇:因局部疼痛可能影响排尿,在进行诱导排尿、调整体位等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轻产妇痛苦。若需进行针灸推拿治疗,要告知医生会阴侧切或撕裂情况,避免在相关部位附近取穴或推拿时用力不当加重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