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什么意思
尿潜血+指尿潜血弱阳性,提示尿液可能含极少量红细胞,需进一步评估。原因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如剧烈运动、月经污染;病理性包括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等)和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进一步检查有复查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治疗依病因,生理性休息或重新留尿复查,病理性针对不同疾病采用相应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重视,用药遵医嘱,保证水分摄入;孕妇排除污染,谨慎用药并监测指标;老年人警惕肾脏病变,控制基础疾病,注意个人卫生。
一、尿潜血+-的含义
尿潜血+-代表尿潜血弱阳性,意味着尿液中可能存在极少量红细胞,但含量未达到强阳性标准。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极少,尿常规检查尿潜血应为阴性。而出现+-,提示可能有潜在异常,但需进一步评估。这一结果通过尿常规检查得出,是利用试纸条检测尿液中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若试纸条上特定区域变色,根据颜色变化程度判断尿潜血结果,+-就是介于阴性与阳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二、可能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长时间健身等,会使肾脏血液循环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可能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这种情况一般在休息后复查,结果可能恢复正常。
月经污染:女性月经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月经血可能混入尿液样本,干扰检测结果,造成尿潜血+-假象。建议女性避开月经期进行尿常规检查,若已污染,需重新留取清洁尿液复查。
2.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多种病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红细胞从肾小球漏出进入尿液。如IgA肾病,以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蛋白尿。
泌尿系统结石: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如肾结石,患者可能伴有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泌尿系统,引发炎症,炎症刺激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像膀胱炎,患者除尿潜血外,还可能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各部位包括泌尿系统易出血,出现尿潜血。患者皮肤可能有瘀点、瘀斑等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器官。肾脏受累时,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患者常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进一步检查
1.复查尿常规:留取清洁中段尿复查,排除标本污染等因素影响。女性需避开月经期,留尿前清洁外阴,以确保结果准确性。
2.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判断红细胞来源,若红细胞以变形红细胞为主,提示可能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若以均一红细胞为主,提示可能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
3.肾功能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若肾功能受损,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有关。
4.泌尿系统超声: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结构,排查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
四、治疗与处理
1.生理性因素:因剧烈运动导致者,休息一段时间后复查,通常可恢复正常。因月经污染者,重新留取清洁尿液复查,结果阴性则无需特殊处理。
2.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部位,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泌尿系统感染则根据病原体类型,使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针对病因提升血小板数量,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系统性红斑狼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病情,保护肾脏功能。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家长应引起重视。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疾病影响。若因感染导致,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影响肾脏功能。用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某些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同时,日常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2.孕妇:孕妇尿潜血+-,首先要排除标本污染。若确实存在异常,需谨慎处理。因孕期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如需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保障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累及肾脏。若出现尿潜血+-,要警惕肾脏病变加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同时,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应注意个人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