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前期的症状
小儿脑瘫前期症状多样,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如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较正常儿童迟缓;肌张力异常,有增高(肢体僵硬、呈“剪刀样”姿势等)和降低(肢体松软、头部难竖直等)两种情况;姿势异常,在俯卧位、仰卧位、坐位、站立位等姿势上均有体现;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有喂养困难、情绪和行为异常等其他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发育,有高危因素的更要警惕,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确诊后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日常做好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及合理饮食。
一、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前期常表现为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正常小儿在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4个月时可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6个月时能独坐,8个月时会爬,1岁左右开始学走。而脑瘫患儿在相应年龄段可能无法完成这些动作,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6个月不会翻身,1岁不会坐,18个月不会走等。这种运动发育落后,不仅体现在大运动方面,精细运动也同样受影响,比如正常小儿在910个月时可用拇指、食指捏取小物品,而脑瘫患儿可能较晚才能掌握,甚至难以完成。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这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患儿肢体僵硬,活动时阻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如在给患儿穿衣服时,会感觉其上肢很难伸直,下肢伸直时也很费力,像腿部会出现“剪刀样”姿势,即双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呈剪刀状,严重影响站立和行走。
2.肌张力降低:相对少见,但也不容忽视。患儿肢体松软,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头部难以竖直,常呈低垂状,四肢自然下垂,活动时缺乏力量,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差。
三、姿势异常
1.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俯卧位时,能抬头、挺胸,双上肢可支撑起上半身。而脑瘫患儿俯卧位时,可能头不能抬起,或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身体,臀部抬高,呈“U”字形,这种异常姿势影响患儿的平衡和运动能力。
2.仰卧位姿势异常: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头后仰,双肩后伸,双上肢屈曲内收于胸前,双下肢伸直交叉,呈角弓反张样姿势。这种姿势会使患儿难以进行正常的翻身等动作,长期保持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3.坐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67个月开始能独坐,89个月时能坐稳并自由活动上肢。脑瘫患儿坐位时可能不能保持平衡,左右摇摆,或呈前倾、后倾姿势,无法独坐或独坐不稳,需依靠外物支撑。
4.站立位姿势异常:在站立时,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尖足,即足跟不能着地,仅以足尖站立,同时伴有下肢内收、内旋,这种姿势不仅影响站立稳定性,还会对日后行走造成严重障碍。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小儿出生时会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一定时间内自然消失。正常情况下,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在34个月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逐渐减弱,6个月后消失,拥抱反射在36个月消失。若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6个月后仍存在明显的握持反射,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小儿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坐位平衡反射在78个月出现,当小儿被突然向一侧推动时,会出现向另一侧伸手支撑以保持平衡的动作。而脑瘫患儿可能该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在同样情况下不能做出相应的保护动作,容易摔倒。
五、其他症状
1.喂养困难:部分脑瘫患儿在早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的情况,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呛奶,导致进食时间长,体重增长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口腔肌肉控制能力差,影响了正常的吸吮和吞咽功能。
2.情绪和行为异常:有些脑瘫患儿可能表现出易激惹,常常无故哭闹,难以安抚,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如听到较大声音就会惊吓、哭闹。部分患儿还可能存在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中易惊醒,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温馨提示:
1.对于小儿脑瘫前期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尤其是对于有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孩子,更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2.若孩子确诊为脑瘫前期,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应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帮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按摩、被动运动等,以促进孩子的运动功能恢复。
3.在照顾脑瘫患儿时,要注意安全护理。由于患儿运动和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受伤,家中环境应尽量简单、安全,清除尖锐物品和障碍物,在床边、楼梯等地方安装防护设施。同时,要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防止因长期卧床或姿势异常导致压疮。
4.对于患儿的饮食,应根据其吞咽和咀嚼能力进行合理调整。若存在喂养困难,可咨询专业的营养师,制定个体化的喂养方案,保证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