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糜烂存在一定癌变风险,但并非都会癌变,其发展与病因、治疗及个体情况密切相关。
胃窦糜烂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引发。当胃窦黏膜受损出现糜烂,若Hp持续感染,其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同时炎症反应长期刺激,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逐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终增加癌变几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反复损伤也可能诱导细胞恶变。
不过,并非所有胃窦糜烂都会走向癌变。对于单纯因饮食不规律、短期药物刺激引起的胃窦糜烂,在去除诱因后,通过规范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治疗,胃黏膜可逐渐修复,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癌变风险。此外,定期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能及时发现异常病变,若在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阶段积极干预,可有效阻断病情进展。
发现胃窦糜烂不必过度恐慌,但需重视治疗和复查。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明确病因,根除Hp感染,调整生活方式,按医嘱定期复查胃镜,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潜在的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