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出现多系统损害,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包括停用致敏药物、使用抗组胺药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仅有皮肤潮红、瘙痒、皮疹,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表皮坏死、剥脱,甚至发热、肝肾功能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在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且皮疹与用药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即可诊断为药疹。治疗方面,首先应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避免再次接触。轻型药疹可口服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外用炉甘石洗剂等;重型药疹需住院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并加强支持治疗、预防感染等。
以下是一些特殊人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儿童:儿童的皮肤娇嫩,药物性皮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使用药物时,应尽量选择儿童专用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避免超剂量使用。
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这两类人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的药物。
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者对药物容易过敏,发生药疹的风险较高。在使用药物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肝肾功能不全者:这类人群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总之,药物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方法等,避免发生药物性皮炎。如果出现可疑的皮疹,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