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婴儿佝偻病
婴儿佝偻病是一种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主要发生在3个月至2岁的婴儿,多由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时间短、疾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骨骼改变等,严重者可出现骨骼肌肉松弛、免疫力低下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同时增加户外活动,严重的骨骼畸形可在佝偻病治愈后进行矫形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孕妇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婴儿及时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等。
1.什么是婴儿佝偻病?
婴儿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的一种骨骼病变。
主要发生在3个月至2岁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和人工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患病。
2.症状
初期症状:常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
骨骼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等骨骼畸形。
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可出现骨骼肌肉松弛、运动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
3.原因
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体内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母体和食物,如母亲孕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等。
日光照射不足: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婴儿户外活动少、冬季日照时间短等,均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代谢,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
4.诊断
血清25-(OH)D3水平测定:是诊断婴儿佝偻病的常用方法,维生素D缺乏时,血清25-(OH)D3水平降低。
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佝偻病的骨骼改变,但X线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其他检查:如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等检查,可辅助诊断佝偻病。
5.治疗
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是治疗婴儿佝偻病的主要方法。一般剂量为每日400-800IU,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调整剂量。
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婴儿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纠正骨骼畸形:对于严重的骨骼畸形,在佝偻病治愈后,可进行矫形治疗。
6.预防
孕妇:孕期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晒太阳。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婴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
7.注意事项
婴儿佝偻病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血清25-(OH)D3水平,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补充维生素D,以免引起维生素D中毒。
治疗期间应注意婴儿的营养均衡,多晒太阳,避免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加重。
总之,婴儿佝偻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长应重视婴儿的营养和护理,及时带婴儿进行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佝偻病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