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导致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若孩子持续发热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伴有四肢变化、多形性红斑、眼结合膜充血、唇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4项,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目前主要通过阿司匹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未经治疗的患儿有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风险。因此,家长应注意孩子的日常饮食和生活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与感染患儿接触,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概述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的婴儿少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季多发。如果孩子持续发热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伴有下列5项中的4项者,就应高度怀疑川崎病:
1.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蜕皮;
2.多形性红斑;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临床表现
1.发热
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热持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中的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蜕皮;
多形性红斑;
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
颈部淋巴结肿大。
2.皮肤黏膜表现
发热后1~6天出现,躯干部多形性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蜕皮;多形性红斑;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
3.心血管系统症状
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死因。患儿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
三、治疗
1.阿司匹林
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用法为每日30~50mg/kg,分2~3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停药。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用法为每日400mg/kg,静脉滴注,连用5天。
3.其他治疗
如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必要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四、预后
川崎病多数预后良好,但未经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25%~30%,冠状动脉瘤破裂或血栓形成是主要死因。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复发率仅1%~2%。
五、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勤通风。
3.避免与感染患儿接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疾病的患儿。
4.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