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奶癣
奶癣即婴儿湿疹,是常见于婴儿头面部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在出生后13个月发病,2岁内多减轻、痊愈。病因包括婴儿皮肤特性、遗传等内在因素,及食物过敏、接触物刺激、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期(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伴瘙痒)、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瘙痒时轻时重)。诊断依皮疹特点、发病年龄等,还需询问家族史等并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的一般治疗及依病情选药的药物治疗。预防方面要母乳喂养、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对婴儿要防搔抓、合理穿衣用药;家长若有过敏史应早预防,勿盲目治疗。
一、奶癣的定义
奶癣,医学上称为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儿头面部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在出生后13个月发病,通常在2岁以内逐渐减轻、痊愈。
二、奶癣的病因
1.内在因素:婴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对各种刺激因素较为敏感,易引发奶癣。此外,遗传因素在奶癣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若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孩子患奶癣的概率会增加。
2.外在因素:食物过敏是常见原因,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异种蛋白。接触物如化纤衣物、动物毛发、肥皂、洗涤剂等刺激,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皮肤过于干燥或潮湿等也可能诱发奶癣。
三、奶癣的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常因搔抓、摩擦导致水疱破损,形成糜烂、渗出及结痂。患儿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哭闹,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
3.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及苔藓样变,瘙痒程度时轻时重。
四、奶癣的诊断
主要依据婴儿头面部等部位出现的多形性皮疹,伴有明显瘙痒,结合发病年龄等特点进行诊断。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儿家族过敏史、喂养情况及接触史等,以明确病因。有时需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
五、奶癣的治疗
1.一般治疗:尽量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如调整饮食,若怀疑牛奶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水解蛋白奶粉;穿着宽松、纯棉衣物,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清洗,可使用温和的婴儿护肤品。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药物。轻度奶癣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对于有渗出的皮损,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等缓解症状。
六、奶癣的预防
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可降低奶癣发生风险。若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
2.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洗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水分。
3.避免接触过敏原:尽量避免婴儿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动物毛发、花粉等。家中保持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衣物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婴儿:奶癣瘙痒可能导致婴儿搔抓皮肤,家长要勤剪婴儿指甲,避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给婴儿穿着宽松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
2.对于家长:若家长有过敏性疾病史,要更加关注婴儿皮肤情况,早期做好预防措施。同时,家长要正确认识奶癣,不要因过度担忧而盲目使用各种未经证实的方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