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如何治疗
手癣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刺激物与搔抓,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物品并定期消毒。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外用有咪唑类、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依病情选择;口服适用于外用不佳、皮损广泛等情况,但可能有肝毒性,用药前后需评估和复查肝功能。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选刺激性小的外用剂型,口服需谨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外用遵医嘱,口服通常不建议;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多,使用口服药要依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并监测;免疫力低下人群除规范用药还需提高免疫力、加强护理。
一、一般治疗
1.保持手部清洁干燥: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日常洗手后应及时擦干,尤其是指缝间。从事易使手部出汗工作(如厨师、体力劳动者)或本身手部多汗者,可适当使用爽身粉保持干爽。
2.避免刺激: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碱性过强的肥皂、洗涤剂等。做家务时建议佩戴手套,外层为橡胶手套,内层戴棉质手套吸汗。避免搔抓患部,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细菌感染。搔抓不仅可能使手癣范围扩大,还可能因皮肤破损引发其他感染,如脓疱疮等。
3.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指甲刀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家中有手癣患者,其使用过的物品应定期消毒,如毛巾可煮沸消毒1520分钟。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药:如克霉唑、咪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适用于多数手癣患者,尤其是症状较轻、皮损面积较小者。一般需连续使用24周,具体疗程依病情遵医嘱。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能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形成。此类药物作用较强,疗程相对较短,通常12周可见效,但同样需足疗程使用以防止复发。
其他外用抗真菌药:如阿莫罗芬、环吡酮胺等,对皮肤癣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上述药物疗效不佳或有禁忌的患者。
2.口服药物
适用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皮损面积广泛、反复发作或伴有甲癣(灰指甲)的患者。常见药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口服抗真菌药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如肝毒性等,用药前需评估肝功能,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用药前需咨询医生,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加剧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由于儿童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口服抗真菌药需谨慎,仅在病情严重且外用药物无效时,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外用抗真菌药一般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应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口服抗真菌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通常不建议使用,如有需求,必须在医生评估病情和药物风险后,严格遵医嘱使用。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含糖量升高,利于真菌生长,手癣治疗难度可能增加,应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口服抗真菌药时,医生会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力差,手癣可能更严重且易复发。治疗过程中除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外,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加强护理,预防其他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