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癣手癣用什么药
皮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宽泛皮肤病概念,手癣是手部的皮肤癣菌感染,病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等。治疗药物有外用抗真菌药如咪唑类、丙烯胺类、阿莫罗芬等,适用于症状轻或一般情况,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用于外用不佳等情况。特殊人群用药,儿童皮肤娇嫩,外用选刺激性小剂型且控制面积与时间,尽量避免口服;孕妇用药谨慎,部分外用可能影响胎儿,哺乳期外用防婴儿接触,口服需暂停哺乳;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口服要评估监测,外用注意皮肤耐受性;糖尿病患者治疗同时控血糖,免疫低下者可能需延长疗程或联合用药并治疗基础病。
一、皮癣和手癣概述
皮癣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通常指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手癣则是发生在手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常单侧发病,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双手。两者病原菌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
二、治疗皮癣和手癣的药物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如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癣菌感染,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皮癣和手癣。
丙烯胺类: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杀菌作用较强,对于顽固的皮癣和手癣效果较好。
其他类:如阿莫罗芬,通过改变真菌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发挥作用,可用于皮肤癣菌感染。
2.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皮损面积较大、反复发作或伴有指甲受累等情况,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还有特比萘芬,口服吸收好,在皮肤和甲板中浓度高,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三、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且使用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药物吸收过多引起不良反应。年龄较小的儿童应尽量避免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增加肝肾功能损害风险。若必须使用,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用药需谨慎,部分外用抗真菌药物虽然局部使用吸收较少,但也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如咪唑类中的克霉唑,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使用可能有致畸风险,孕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如需治疗,应在医生评估病情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外用特比萘芬相对安全性较高。哺乳期妇女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避免药物接触婴儿皮肤,防止婴儿通过接触吸收药物;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如需使用,应暂停哺乳。
3.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如伊曲康唑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因此用药前需评估肝肾功能,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外用药物时,要注意皮肤的耐受性,因老年人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退,可能对某些药物刺激性更敏感,可适当配合使用保湿剂。
4.有基础疾病患者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皮肤癣菌感染反复发生且难以治愈。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需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此外,糖尿病患者皮肤愈合能力较差,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破损、感染加重等情况。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皮肤癣菌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且易扩散,治疗时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