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休息与制动,受伤部位需充分休息,常借助夹板等固定36周;物理治疗在损伤初期冰敷,72小时后热敷,恢复期进行按摩与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疼痛,消肿药物促进静脉回流。手术治疗针对严重肌腱断裂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方式有直接缝合、肌腱移植。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固定和康复训练要谨慎防影响发育;老年人因愈合能力弱且多伴骨质疏松,治疗需兼顾并防摔倒;孕妇避免用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糖、加强护理并在指导下康复。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制动:肌腱损伤后,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是关键。休息可减少进一步损伤,促进肌腱修复。制动则通过使用夹板、支具或石膏固定受伤肢体,避免受伤肌腱承受过多应力。比如手指肌腱损伤,可能需佩戴专门的手指支具,固定时间根据损伤程度一般在36周左右。
2.物理治疗:
冰敷:损伤初期(通常在72小时内),冰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组织液渗出,从而减轻肿胀。
热敷:在损伤72小时后,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可用热毛巾或热敷袋敷于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按摩:在损伤恢复期,适当按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手法要轻柔,从损伤部位周围向中心按摩,由轻到重。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如踝关节肌腱损伤,早期可进行脚趾的屈伸活动,随着恢复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内外翻等练习,帮助恢复肌腱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适用于疼痛和肿胀较为明显的患者,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合成发挥作用。
2.消肿药物:如迈之灵等,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改善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
三、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严重的肌腱断裂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手术治疗。例如跟腱完全断裂,常需手术缝合修复,以恢复肌腱的连续性和功能。
2.手术方式:包括直接缝合、肌腱移植等。直接缝合适用于新鲜的、断端整齐的肌腱断裂;肌腱移植则用于肌腱缺损较多无法直接缝合的情况,会选取其他部位的肌腱组织移植到损伤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肌腱损伤后,因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固定和康复训练过程需更加谨慎。固定时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康复训练强度应根据儿童年龄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比如幼儿手指肌腱损伤固定时,要选择合适尺寸的支具,避免过紧影响手指血液循环。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肌腱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肌腱损伤的修复,还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摔倒导致骨折等并发症。例如在进行下肢肌腱损伤康复训练时,可先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确保行走安全。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等多数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使用。治疗以休息、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方法为主。若损伤严重需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孕妇及胎儿的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水平影响伤口愈合,肌腱损伤后感染风险增加。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伤口护理,定期监测血糖和伤口情况。同时,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血糖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