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癣的治疗方法
股癣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肥胖者更要注意,选择宽松透气棉质衣物并勤换洗衣物、避免搔抓。外用药物治疗有抗真菌药物如咪唑类和丙烯胺类,需按疗程使用,还可配合角质剥脱剂。口服药物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外用疗效不佳者,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用药需遵医嘱并监测肝功能。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皮肤娇嫩,外用选刺激性小剂型,一般不口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外用选安全品种且谨慎,口服需权衡利弊;老年人治疗要控制基础疾病,外用防皮肤干燥,口服关注不良反应。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股癣多发生于腹股沟、会阴等部位,这些部位容易出汗且透气性差。每天用温水清洗患处,及时擦干,有助于抑制真菌生长。尤其是肥胖人群,腹股沟处皮肤褶皱较多,更要注意清洁,可适当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但避免过度清洗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2.选择合适衣物: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紧身、不透气的化纤衣物。紧身衣物会使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为真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棉质衣物吸汗透气,能减少局部潮湿。此外,要勤换洗衣物,换下的衣物应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灭衣物上的真菌。
3.避免搔抓:搔抓不仅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细菌感染,还会使真菌扩散至其他部位,加重病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克制搔抓欲望,如在瘙痒时听音乐、看电影等。
二、外用药物治疗
1.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如克霉唑、咪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这类药物对股癣常见的致病真菌如红色毛癣菌等有较好疗效。一般需坚持使用24周,症状消失后还应继续使用12周,以防止复发。
丙烯胺类:特比萘芬是常用的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通常使用12周可见明显疗效,但同样需巩固治疗。
2.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可配合抗真菌药物使用,能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入皮肤角质层,增强抗真菌效果。同时,它可以去除皮肤表面过厚的角质层,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三、口服药物治疗
1.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者:对于股癣面积较大、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患者同时合并手足癣、甲癣等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
2.常用药物: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14α去甲基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口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用药前需咨询医生,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要注意看护儿童,防止其搔抓患处,避免药物入口。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口服抗真菌药物,以免对其尚未发育完全的肝脏等器官造成损伤。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外用抗真菌药物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品种,且使用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如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应权衡利弊,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因为某些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代谢缓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增加股癣的发病风险和治疗难度。在治疗股癣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由于老年人皮肤干燥,外用药物可能会加重皮肤干燥症状,可适当使用润肤剂。在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