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
手部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伤后12周)、中期(伤后26周)、后期(伤后6周以后)三个阶段,早期进行手指和腕关节活动以促循环、防僵硬,中期增加掌指关节活动和握力训练,后期开展灵活性和力量强化训练;同时针对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者等不同人群给出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强调训练要循序渐进、动作规范,关注身体反应,特殊人群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并合理调整训练强度。
一、早期康复训练(伤后12周)
1.手指活动
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手指关节僵硬。
患者应主动进行未受伤手指的屈伸活动,包括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每个手指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幅度,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受伤手指,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轻轻进行被动屈伸活动,活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引起疼痛加剧为宜。
对于儿童患者,因表述能力有限,家属或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其表情反应来调整活动幅度。若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关节炎等病史,活动时更需注意避免加重原有疾病症状。
2.腕关节活动
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腕关节屈伸时,尽力背伸和掌屈,旋转则是缓慢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女性患者可能因手部力量相对较弱,在进行活动时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于从事精细手工劳动的患者,腕关节活动对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应更加认真执行训练动作。
二、中期康复训练(伤后26周)
1.掌指关节活动
随着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增加掌指关节的主动屈伸训练。患者将手握拳,然后缓慢伸直手指,再握拳,重复进行,每个动作重复1520次为一组,每天45组。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应适当减少活动强度。
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需格外注意手部血液循环情况,因糖尿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及神经功能,训练中若出现手指麻木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2.握力训练
可使用握力器或捏握橡皮球等方式进行握力训练。使用握力器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级别,每次握紧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520次为一组,每天34组。捏握橡皮球时,用力捏球,感受球的变形,同样重复进行。
青少年患者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愈合相对较快,握力训练可适当增加强度,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老年人因骨质相对疏松,握力训练的强度应适中,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二次损伤。
三、后期康复训练(伤后6周以后)
1.灵活性训练
可进行捡豆子、系扣子、翻书页等日常精细动作训练,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每次训练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一般2030分钟,每天23次。
对于从事绘画、书法等艺术工作的患者,这些灵活性训练对于恢复职业技能非常关键,可适当增加训练时间和频率。
2.力量强化训练
除了继续进行握力训练外,可进行提重物训练。从较轻的物品开始,如0.51千克的哑铃或水瓶,逐渐增加重量。每次提举动作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男性患者可能因工作或生活中对手部力量需求较大,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力量强化训练。但无论何种性别和年龄,在增加训练强度时都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温馨提示: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训练强度应相对保守,避免因训练不当影响胎儿或自身身体恢复。例如,避免使用握力器等可能产生较大震动的训练器材,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儿童
儿童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动作应更加轻柔。家长需全程陪同,确保训练动作规范且不过度。训练过程中若儿童出现哭闹等抗拒行为,应及时停止并检查原因。
3.老年人
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可能较长。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新的骨折或损伤。若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避免憋气,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4.患有慢性疾病患者
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需告知医生病情。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身体指标,如血压、血糖等。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手部皮肤护理,避免因训练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