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是怎么引起的
骨结核主要由结核菌感染引发,结核菌多先在肺部感染,后经血液循环至骨骼。机体免疫力低下(如儿童、老年人及患慢性疾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生活方式不良者)和骨骼局部损伤或病变也增加发病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家长要关注症状,保证营养运动等;老年人因常伴慢性病且肝肾功能减退,治疗时家属要留意药物不良反应,老人自身要注意休息、补钙;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接触结核患者、调整药物,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骨结核的主要病因
1.结核菌感染:骨结核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菌通常首先在肺部感染,人体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后,结核菌在肺部定植、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结核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侵袭性,可突破肺部的防御机制。据统计,约90%以上的骨结核患者曾有肺结核病史或同时合并肺结核。结核菌从肺部原发病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骨骼系统。骨骼中有丰富的血管网络,结核菌容易在骨骼的特定部位停留、繁殖,进而引发骨结核。像长骨干骺端,此处血流缓慢,结核菌易于沉积,是骨结核的好发部位之一。
2.机体免疫力低下: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对结核菌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增加了骨结核的发病风险。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众多。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而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例如,儿童胸腺功能随年龄增长才逐渐完善,在幼儿期对结核菌的防御能力不足。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会损害免疫系统。以糖尿病为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结核菌生长,同时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功能异常,影响免疫防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为防止排异反应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会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使结核菌更容易侵袭骨骼。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力,长期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均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为结核菌感染创造条件。
3.局部因素:骨骼局部的损伤或病变会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和防御机制,使结核菌更容易侵入。骨折时,骨骼的连续性中断,局部血液循环改变,周围组织受损,为结核菌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和适宜环境。骨髓炎等局部炎症疾病,会使局部组织处于炎症状态,削弱局部免疫功能,结核菌易在此处定植引发骨结核。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一旦感染结核菌,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是否有低热、盗汗、乏力、体重不增等结核中毒症状,以及骨骼局部有无疼痛、肿胀等表现。若儿童有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等,以便早期发现潜在感染。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免疫力。鼓励儿童适当运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睡眠,这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结核菌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且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治疗骨结核时,使用抗结核药物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家属要协助老年人按时服药,观察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如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上,要注意补充钙质,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虾皮等,以预防骨质疏松,因为骨质疏松会增加骨结核对骨骼的破坏程度。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这类人群患骨结核的风险更高。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结核菌感染后更易播散,病情往往较重。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艾滋病患者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要尽量避免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去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口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医生沟通,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以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抑制程度。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乐观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