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怎样与其他疾病区分
手足口病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口蹄疫、疱疹性龈口炎区分,并对特殊人群有相关提示。在区分疾病方面,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部分重叠,前者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疱疹或溃疡,后者主要是咽峡部疱疹、溃疡;与水痘相比,病原体不同,皮疹特点、发病年龄有差异;和口蹄疫相比,病原体、临床表现及传播途径有别;与疱疹性龈口炎相比,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及全身症状有区分。特殊人群中,低龄儿童、有基础疾病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易出现重症,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均需做好防护,及时就医。
一、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分
1.病原体: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疱疹性咽峡炎也多由肠道病毒导致,以柯萨奇病毒A组为主。两者病原体有部分重叠,但流行株可能存在差异。
2.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或溃疡会引起疼痛,影响进食。部分患者还可能累及臀部、膝盖等部位。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疱疹多位于咽腭弓、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疼痛明显,可导致吞咽困难。一般不会出现手、足、臀部皮疹。
3.流行特征:两者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类似,均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不过,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更广,除了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还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粪便等传播;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二、手足口病与水痘的区分
1.病原体: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皮疹特点如上述,疱疹形态较单一,疱壁较厚,不易破溃,一般不痒。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四肢少,头皮、面部及四肢近端可见。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水疱疱壁薄,易破溃,常伴有瘙痒。口腔黏膜也可出现疱疹,但数量相对较少。
3.发病年龄:手足口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水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
三、手足口病与口蹄疫的区分
1.病原体: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等,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多因接触患病动物而发病。
2.临床表现:手足口病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溃疡。口蹄疫患者初期症状与手足口病类似,也有发热、口腔黏膜水疱、溃疡,但水疱更大,直径可达12cm,疼痛明显。手、足等部位的水疱也较大,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愈合较慢。口蹄疫还可能累及指(趾)间、掌跖部位及乳房、乳头等部位。
3.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在人群间传播;口蹄疫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如接触病畜的水疱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传播较为少见。
四、手足口病与疱疹性龈口炎的区分
1.病原体: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疱疹性龈口炎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引起。
2.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口腔疱疹或溃疡多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各部位,手、足、臀部等部位可见皮疹。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13岁婴幼儿,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牙龈红肿,易出血,口腔内可见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一般无手、足、臀部皮疹。
3.全身症状:疱疹性龈口炎全身症状较重,可出现高热、烦躁、拒食、流涎等,病程相对较长,约12周。手足口病多数患者全身症状较轻,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由于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手足口病后更容易出现重症病例。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如有无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等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2.有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这类儿童除了遵循一般预防措施外,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按医生建议做好防护和治疗。
3.孕妇:虽然孕妇感染手足口病相对少见,但如果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若不慎接触,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