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病
小儿麻痹症的相关信息,包括其病原体、症状、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概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症状
1.潜伏期
一般为5~14天,可短至24小时,长至1~3周。
2.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1~4天。
3.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后数日后再次发热,经1~6日的前驱期后进入本期。发热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多汗,继而出现全身肌肉疼痛、软弱、不能站立,甚至不能翻身,呼吸和吞咽困难。此时多伴有颈部和背部肌肉疼痛、感觉过敏、膝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阳性等体征。
4.瘫痪期
自瘫痪前期的第2天或第3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不再进展。瘫痪可发生在单侧下肢或上肢,也可左右交替不对称,甚至可累及双侧下肢或上肢。主要表现为弛缓性、不对称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退,肢体变细。皮肤感觉正常,部分患者可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5.恢复期
瘫痪肢体的功能逐渐恢复,一般在起病后1~6个月内恢复,年长儿较年幼儿恢复较快。
6.后遗症期
严重者可留下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有肌肉萎缩、肢体畸形、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膝关节屈曲畸形、脊柱侧凸等。
三、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肢体瘫痪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等,可做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取患者粪便或脑脊液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2)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诊断。
(3)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患者粪便或脑脊液标本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给予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给予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呼吸肌麻痹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肢体瘫痪时给予针灸、按摩、康复训练等。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早期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3.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预防和减轻后遗症。
五、预防
1.疫苗接种
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最有效措施。目前主要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OPV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IPV是自费疫苗,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接种。
2.加强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小儿麻痹症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管理好粪便和垃圾,防止病毒传播。
4.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六、特殊人群
1.儿童
(1)儿童是小儿麻痹症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家长应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及时接种疫苗,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2)儿童在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症状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瘫痪。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孕妇
孕妇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可能会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因此,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3.免疫功能低下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可能死亡。因此,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有必要,可接种疫苗。
七、注意事项
1.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家长应重视儿童的疫苗接种,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2.如发现儿童有发热、肢体瘫痪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4.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病情恢复。
5.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影响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