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的区别
毛囊炎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二者在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存在差异。毛囊炎可发于有毛发处,初期为丘疹脓疱,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治疗包括保持清洁及用抗菌药物;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处,有红斑鳞屑,与皮脂腺分泌等因素有关,治疗需规律生活并使用抗真菌抗炎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时各有用药及护理注意事项。
一、定义
1、毛囊炎: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2、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于头面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发病部位
毛囊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毛发的部位,常见于头面部、颈部、大腿、臀部及腋窝等。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眉弓、鼻唇沟、鼻翼两侧等)、胸背部(上胸部、肩胛间区)及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
2、皮损特点
毛囊炎:初期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痂脱而愈,但也易复发。脓疱大小一般在数毫米,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深部毛囊炎可形成结节、囊肿,愈合后会留下瘢痕。
脂溢性皮炎:在头皮表现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秕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皮。面部常与痤疮并发,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累及眉部时,眉毛可稀疏、脱落。躯干部位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其上有油腻性鳞屑。
三、发病机制
1、毛囊炎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毛囊,引发炎症。皮肤卫生不良、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易诱发。
真菌感染:马拉色菌等真菌可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侵犯毛囊,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多见于高温潮湿环境、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2、脂溢性皮炎
皮脂腺分泌异常: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皮脂,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
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个体对马拉色菌等抗原的免疫反应异常,可导致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此外,神经递质异常、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也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有关。
四、治疗方法
1、毛囊炎
一般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对于头部毛囊炎,应尽量剪短头发,便于清洁和用药。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等;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病情严重时可口服相应抗菌药物。
2、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以抗真菌、抗炎为主,如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的洗剂用于头皮,糖皮质激素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用于其他部位。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炎症较重、范围较大时可口服抗生素或异维A酸等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毛囊炎: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孩子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医嘱,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要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脂溢性皮炎:儿童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出生后210周,表现为头皮红斑及油腻性鳞屑,一般可自行消退。若症状较重,外用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日常清洁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2、孕妇
毛囊炎:孕妇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采用一般治疗,如保持皮肤清洁。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脂溢性皮炎:同样,孕妇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时,尽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需外用药物,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必须用药时要咨询皮肤科医生。
3、老年人
毛囊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毛囊炎发生后容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除积极治疗外,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脂溢性皮炎:老年人皮肤干燥,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时,除了针对病情用药,还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使用过于刺激性的清洁产品,以免加重皮肤干燥,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