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也可得病,严重可危及生命,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预防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和接种疫苗。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粪-口途径等传播。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老年人等,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发展为病毒性脑膜炎。
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采集脑脊液进行分析。如果脑脊液检查发现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者脑电图检查出现异常,头颅MRI检查发现脑膜强化等,有助于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治疗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温、止痉、脱水降颅压等,以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
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目前,针对肠道病毒71型、腮腺炎病毒等的疫苗已经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和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