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样的
脱肛是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好发于体弱的老人和小儿,初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后期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伴有黏液外溢,嵌顿可致绞窄和坏死。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有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肛门部清洁、饮食宜清淡等。
1.症状:
初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后期:脱肛逐渐加重,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垂,黏膜受到刺激,产生分泌物,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黏液外溢。
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绞窄和坏死。
2.治疗:
非手术治疗:幼儿脱肛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的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
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需要几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
3.预防:
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腹泻、便秘等。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蹲厕时间过长。
注意肛门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脱肛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如果出现脱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